
帅司阳:《福音与政治之间:卫三畏在华外交翻译活动(1857-1876)》(2025)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1857至1876年間,衛三畏(S. Wells Williams)同時肩負傳教士、漢學家與外交官三重身分。是什麼促使這位美國傳教士最終走上對華外交譯者的道路?他如何平衡福音傳播與外交使命,調和個人信仰與國家利益的潛在衝突?其翻譯實踐又如何體現並塑造了他獨特的對華外交理念?
本書基於衛三畏家族檔案、教會文獻及中美官方一手史料,深入分析衛三畏參與的三個關鍵事件:「寬容條款」的翻譯爭議、「白齊文案」的司法交涉,以及清廷參與費城博覽會的文化斡旋。研究揭示衛三畏如何透過外交文本的翻譯策略,在清廷、美國使團和在華傳教團體間溝通協調,並實踐其基督「教化式」外交理念。本書不僅重新評估了譯者在近代外交史中的主動性,更具體呈現了19世紀中美關係中政治、宗教與文化三方力量如何透過「翻譯」為中介相互影響、彼此塑造。
目录
推薦序 王宏志 ix
引用檔案縮寫表 xiii
第1章 導論 1
中美外交史上的衛三畏
第2章 當傳教士成為外交譯者 29
衛三畏外交翻譯生涯的開端
第3章 政治與宗教的兩難 73
衛三畏與「寬容條款」的談判及翻譯風波
第4章 傳教士的「公義」 117
衛三畏與「白齊文案」交涉中的照會翻譯
第5章 傳教、洋務與文化外交 159
衛三畏與中國在費城博覽會的參與
第6章 結論 201
從衛三畏走進外交譯者研究
後記 211
引用書目 217
索引 239
作者简介
帅司阳,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系讲师、晨晖学者、硕士生导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并于2023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其研究专长为中国翻译史与海外汉学史,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Religions、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汉语基督教学术论评》、《中国比较文学》等国际期刊。
推薦序
很高興為帥司陽博士的《福音與政治之間:衛三畏在華外交翻譯活動(1857–1876)》寫篇小序。
一直以來,我只會為自己指導的學生寫序。這絕非出於門戶之見,而是因為對他們和其論文較熟悉,也更了解整個寫作過程,可以較有把握地說幾句。對於司陽的第一本著作,我找不出不寫序的理由。
相對於其他學生,司陽的情況較特別,他是極少數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都是我指導完成的學生。司陽在中山大學拿到翻譯碩士(MTI)學位後,在2015年8月考進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唸哲學碩士(MPhil)學位。也就是說,他在讀博前先唸完兩個碩士學位。這是因為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申請讀博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須擁有一個研究型碩士學位;但國內的翻譯碩士課程側重於翻譯實務,是專碩,而非以研究為導向。這規定並不是針對MTI,過去便有過不少從英國著名大學如倫大、劍橋、曼大拿了文學碩士(MA)學位的讀博申請人,在第一輪篩選中即被剔除,理由就是英國制度下的MA並不是研究型學位。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至今仍然堅持這項規定,我們自己所開辦的MA課程也不能例外。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要求很合理。碩博連讀並不適合人文學科,本科讀書的方法和思維模式跟學術研究有太大的距離,我們沒有必要揠苗助長;而專碩表現很出色的也不一定適合做研究——我經常強調,翻譯與翻譯研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活動。
儘管司陽花了兩年半時間在港中大翻譯系唸完一個研究型碩士學位,但我相信他會認同,這是很值得的。坦白說,在面試以至最初開始唸碩士時,司陽沒有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但在攻讀碩士學位的兩年半裏,他幾乎可以說是脫胎換骨,完全進入研究型狀態,學會了查找資料、思考問題、建立論點。他的碩士論文〈以譯求同:麥都思(W. H. Medhurst)對朱子理學中「理」的翻譯〉,當然有不少未盡妥善的地方,但也得到考試委員不錯的評價。在快要完成碩士論文前,我曾鼓勵他申請到海外讀博,畢竟海歸好像多少帶點光環;但他對我說,要做中國翻譯史研究,海外哪所學院比港中大翻譯系更專注、更合適?我提不出答案。就是這樣,司陽從2018年1月開始繼續在港中大唸博士學位,且拿到了條件優渥的「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Hong Kong PhD Fellowship)。這是香港政府特設的獎學金,競爭非常激烈,申請結果的最終決定權不在學校,其分量可想而知。
除碩博皆由我指導之外,司陽還有一處與大部分同門不同,那就是他的研究領域。儘管十多年前我已從文學翻譯研究轉向關注翻譯在政治史中的角色,特別是中國近代外交史方面,但專注於政治史或外交史上翻譯問題的學生,唯有司陽。這是因為我一向服膺自由主義,學生喜歡做什麼的題目,我都悉從尊便,絕少干預。由於國內外語學院側重在語文和文學教育,歷史方面的訓練和知識相對薄弱,因此大多數人都選擇做文學翻譯研究。司陽較幸運的是:在他讀碩博期間,我在翻譯系裏設了高級學者訪問計劃,邀請得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黃克武教授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鄒振環教授過來訪問半年,並為研究生開課。克武兄長年深耕中國近代思想史,尤其在嚴復研究方面更是絕對的權威,著作等身。振環兄則是歷史系裏極少數早年便關注翻譯現象的頂尖學者。司陽在香港讀書期間能夠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習,更有充分的時間當面請教,對他的學術發展有莫大的助益。此外,翻譯系和翻譯研究中心過往的不少學術活動也邀請過很多頂級學者出席,諸如蘇精、沈國威、陳力衛諸位教授,司陽從他們那裏獲益良多。
司陽今天呈獻給讀者的《福音與政治之間》,是以他的博士論文為基礎修訂出來的成果。衛三畏(S. Wells Williams, 1812–1884)以傳教士身分來華,但在鴉片戰爭後成為美國使團譯員,參與了幾樁重大歷史事件,諸如1858年「寬容條款」的談判、1863到1865年的「白齊文案」,以至1874到1875年間遊說清廷參與美國費城博覽會事件,毫無疑問是19世紀中美外交史上其中一個重要角色。在撰寫論文過程中,司陽下了很大的工夫去找尋相關的一手資料,包括衛三畏個人的家庭檔案、傳教會檔案及中美兩國外交檔案,以佐證其論述。司陽以衛三畏的傳教士和外交譯員雙重身分為著力點,展示教會與政府利益和目標上的分歧,從而說明衛三畏遭遇的困難、矛盾和壓力。遊走於「福音與政治之間」的清末外國傳教士並不鮮見,司陽從翻譯的視角切入,對衛三畏個案作深入探討,不但讓我們能更全面地認識衛三畏,更增長對晚清傳教士翻譯史及中美外交史的理解。作為他的指導老師,我對於本書的出版很滿意,希望讀者能多提寶貴的意見和批評,這對司陽會是有力的鞭策和支持。
出版第一本專著是學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期待司陽以此為基礎,繼續奮力,取得更多更出色的成果。
王宏志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榮休講座教授兼研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