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信息
与谈人:
孙尚扬(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进国(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在汉语语境中,“望”这一概念常与西方的“希望”有明显差异。首先,汉语中的“望”通常指代一种心理上的期盼或渴望,较少包含坚定的信念或应许,更多侧重于个人愿望、期待和梦想。而西方语境中,“希望”不仅是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应许的信赖,蕴含深刻的信仰内涵。例如,奥古斯丁、路德和加尔文等神学家认为“希望”是一种信仰的延伸,表现为对救赎的期待和对应许的坚定信任。阿奎纳则把希望视为美德之一,强调它是对天国的渴望,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