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通知:黄保罗:中西语境里的“希望”概念比较(10月16日北京大学)

CCSnet
CCSnet
管理员
1896
文章
0
粉丝
学术讲座评论2字数 395阅读1分19秒阅读模式

讲座信息

题目:

中西语境里的“希望”概念比较
主讲人:黄保罗(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主持人: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与谈人:

孙尚扬(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进国(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讲座时间:

2025年10月16日(周四)19:00
讲座地点:李兆基人文学苑3109
主办方:北京大学哲学系
讲座摘要

在汉语语境中,“望”这一概念常与西方的“希望”有明显差异。首先,汉语中的“望”通常指代一种心理上的期盼或渴望,较少包含坚定的信念或应许,更多侧重于个人愿望、期待和梦想。而西方语境中,“希望”不仅是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应许的信赖,蕴含深刻的信仰内涵。例如,奥古斯丁、路德和加尔文等神学家认为“希望”是一种信仰的延伸,表现为对救赎的期待和对应许的坚定信任。阿奎纳则把希望视为美德之一,强调它是对天国的渴望,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追求。

这种语义差异导致汉语中的“望”常常被诠释为一种带有不确定性的心理愿望,不同于其在西方语境中作为信仰行为和生活态度的重要性。通过深入理解“希望”的内涵,可以促进文化间的对话,帮助汉语语境下的更好地理解的“希望”概念。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