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编者的话(2024年第23期)

CCSnet
CCSnet
管理员
1870
文章
0
粉丝
最新论文评论2字数 3065阅读10分13秒阅读模式

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4年第23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50

 

本期摆在诸位读者面前的文章,总计16篇论文、4篇书评、1篇学术通讯,主要致力于汉语圣经学、汉语神学、中国基督教史等三个领域的研究。

在汉语圣经学方面,本期推出5篇论文,有史有论。《不可无有,不可恒有:金口约翰论圣书的诞生》聚焦4世纪著名的希腊教父金口约翰关于“圣书”即基督教正典的成书问题。金口约翰以他善辩的金口对经世作品《圣经》从中庸之道出发给予中肯之言,并进一步对灵阅的功用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即圣书有终结正如圣书有始生。该文将圣书诞生的论述延及到圣书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历程,有助于认识圣经之创制及安息的深邃理论。《伊拉斯谟〈对《诗篇》第22篇的三重阐释〉中的寓意与基督》从释经学切入文艺复兴时期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的圣经学研究,以《诗篇》第22篇为解读对象。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突破中世纪流行的四重(字面、寓意、道德和神秘)释经法中的寓意法,引入accommodare,让今人得以一窥颇具特色的尼德兰基督教人文主义释经学寓意法。《关于上帝意志的知识——论斯宾诺莎对先知神学的建构》以近现代圣经批判或鉴别学第一人斯宾诺莎的先驱之作《神学政治论》为研究对象,侧重其中的先知神学问题。被踢出犹太教教门的斯宾诺莎以自己熟念的圣经语文学为基础,避开拉比犹太教的释经学传统,建构出近代唯理论学术圈子中开创性的先知神学体系,影响至今。《走火入魔的第三期历史耶稣探索》将研究的目标转到当下颇具争议的“第三期历史耶稣探索”。进入21世纪,汉语圣经学中的一个热点是历史耶稣的犹太性问题。在批判替代或取代神学中的无犹太性耶稣问题之同时,与“新保罗观”一样,“第三期历史耶稣探索”试图恢复耶稣的犹太身份,提供一幅历史耶稣的犹太形象。该文对此学术热点做出全面梳理,并试图构画出一个不同于犹太人耶稣的耶稣形象,从汉语处境出发对热点提出“中国性”的回应,并以此参与到这场持续发热的热点之中。《英国浸礼会塞兰坡差会与〈圣经〉汉译之缘起》将“二马译本”中的“马士曼译本”(又作“马殊曼译本”)译经背景和过程引入汉语学术界。比较而言,“马礼逊译本”长期以来吸引汉语圣经学学者的关注,而“马士曼译本”则一直被冷落。对于第一部基督教新教足本中文(深文理)译本,汉语圣经学学术界需要投入更多的热情,让二马可以并驾齐驱,在汉语圣经学领域中一同驰骋。

本期汉语神学方面,收录4篇文章。其中两篇研究汉语神学家的文章,分别涉及到中国基督教新教基要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阵营。《论王明道基要神学中的反智主义》切入基要主义代表人王明道神学思想中的反智主义问题。汉语神学中的基要主义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反智主义。该文以王明道为批判对象,剖析王明道基要神学中的反智主义问题,不仅梳理其思想来源,也解析思想中的神学根源。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基要主义神学家恐怕第一个需要反对的是给他们戴上“家”的冠冕。而他们多笔耕不辍,留下大量的著述,被称为神学家、圣经学家。他们只反基要神学之外的一切,建照自己的信仰堡垒,忽略或贬低了理性在建构基要主义以及之外一切知识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而且缺少自然神学的启示神学是不健全的。《赵紫宸神学研究的两种诠释路径》则以自由主义神学家赵紫宸研究为研究对象。赵紫宸走了一条与基要主义相反的道路,走向外部世界,投身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社会之间关系研究之中。汉语学术界对赵紫宸研究的研究结论是,赵紫宸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形成两种诠释路径——相关性与差别性。这里的一个有趣现象是,诠释对象的路径规定着诠释主体的路径。也就是说,赵紫宸学术研究规定了赵紫宸学术研究者。汉语神学面向非汉语写作世界。本期推介的《赛丽•麦菲的生态基督论》以北美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神学家赛丽•麦菲为研究对象。这位生态女性主义神学家的思想涉及到传统神学的众多领域。该文以基督论为核心。赛丽•麦菲一方面挑战传统基督论,认为其有四大弊端,其中包括耶稣崇拜、个体主义、唯灵主义等弊端。另一方面,她在此基础上重构生态基督论,提出“典范基督”论、“宇宙基督”论、“拯救”新论、生态正义论。这种生态基督论受到作者的批评,认为有撼动基督教神学根基之危。《全视:超越人类理智限度的全局把握》将汉语神学的目光带到世界宗教领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和实践——“全视”(providence)。在基督教神学中,该词被译为“护理”、“护佑”、“眷顾”等。人自身中的“全视”在世界宗教经典和濒死体验记录中较为常见。如何将之与基督教神学联系起来是汉语神学需要关注的一个领域。

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本期一共推出7篇文章,有关从晚明至当代中国的基督教研究,其中既有罗马天主教,又有基督教新教,均有新成果呈现给读者。《晚明儒家天主教徒的儒学观》关注中国本土儒家知识分子/儒生和罗马天主教徒/门徒双重身份下的理论使命即“双化”(天主教神学本土化和儒学天主教化)。这些儒家门徒精通心学,又吸纳天学,在双化问题上,采取的路径是:以耶释儒,亲古儒斥近儒,对儒家和天主教经典双向诠释,重构儒学传统,提供了一场深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论探索运动:耶学之儒,儒学之耶。《“祖先祭祀”“禁拜假神”——清代教案中的中国民间法与西方教会法之冲突》从现代法学角度出发,在区分“宗法之法”和“宗教之法”之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分析清季教案,认为教案之争的根本在于中国本土法文化与具有“法治”基因的基督教法文化之冲突。这种观点为解读中国历史上的教案之争提供新的视角。与上述2篇文章有所不同的是,下面5篇论文采取个案分析法。《流产的变革:1949年前后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革新之殇》切取新中国建立之前后的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积极推进的革新运动为一个历史片段,对之进行显微镜式的观察,为研究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的形成背景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材料和理据。《近代在华社会福音派医疗事工研究——以汾阳医院为例》从分析个案出发,认为来华传教士社会福音派的医疗事工不仅间接传教,也具有直接传教之用。《晏玛太与沪江大学第一幢大建筑》研究沪江大学前身上海浸会大学堂第一幢大建筑“思晏堂”,以“后晏玛太时代”美国浸会(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在华传教政策调整为背景,分析思晏堂建筑背后的基督教意义。《社会工作与教会事工的服务融合研究——以Q教会的服务队为例》也采取个案分析法,以社会工作与教会事工之间二元区别为前提,深入研究Q教会服务队,鉴于两种服务模式之间难以兼顾,主张从“资产为本”理论出发,借鉴教牧学等相关理论范式,采用灵性社会工作理论,提高该理论在教会事工中的应用水平。《基督教中国化现当代实践路径探析——以泸州教会为例》,以宗教中国化的三大要素(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研究泸州教会,试图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景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教会推进中国化,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经验。

本期推出的4篇书评给我们带来了4本新书的信息。这也为读者提供4个基督教研究方面的新材料、新思路和新视角。《圣经传史韵,诠法启慧光——〈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述评》介绍,《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梳理出自亚历山大的斐洛至今两千多年的圣经诠释史。全书涵盖西方,也兼顾中国,将《圣经》作为一种经典,从多学科、多理论切入,提供了一份资料丰富、论述简明得当的圣经诠释学研究著作。《如何建构系统性的法哲学思想?——评徐龙飞〈立法之路——本体形上法哲学与国家政治思想〉》所评述的是一部包括上中下三册、共计一千五百余页的大部头著作。该书分为“方法篇”、“理论篇”、“思想篇”、“领域篇”和“结语篇”五个部分,试图构建一个从方法论奠基到具体领域应用的完整法哲学思想体系。该书所谓的法哲学思想涵盖古希腊-罗马以及基督教法哲学。对于有兴趣研究基督教法哲学思想的学子、学者,这是一部不可多得基础读物。《儒耶对话中的平等辩论及开放性——评王治军教授〈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评论的是王治军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改编本。该书无疑为耶儒比较研究、生死学研究提供了一份新的学术成果。《陶飞亚、魏克利:〈中国基督宗教史:635-1949〉——跨文化视野下的宗教史书写》将中西基督教史研究学者的合作成果带给我们。该书以跨文化研究视角为特色,在整体上展现了唐景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此外,本期最后刊载了王学晟教授撰写的亚洲圣经学会第八届学术会议通讯。

为了本期能顺利出版,投稿作者给予了大力支持,主编肖清和教授耐心等待,在此一并感谢。

 

本期执行主编 刘平 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2024年12月7日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