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4年第23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67
苏佳怡 https://orcid.org/0009-0007-2049-465X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田海华:《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451千字,定价:136元。
DOI:https://dx.doi.org/10.29635/JRCC.202412_(23).0017
圣经作为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圣典,伴随其文本的编纂、流传与诠释过程,千百年来对西方世界及其文化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圣经诠释的历史自编修之日起,历经多段变革,不同历史处境下阅读圣经面临着各异问题,并应运而生了多种圣经研究方法。这些圣经诠释理论之间具备继承与发展的特质,其中蕴含了打开圣经文本世界的钥匙,需要读者从历史的痕迹中去挖掘与寻觅。
四川大学田海华教授的新著《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正是以十四个章节如卷轴般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图卷,为读者理清了圣经诠释的历史脉络。田教授采用教学相长的模式,在“圣经诠释学”课程中使用与新著目录高度契合的课程大纲,并节选书中内容作为讲义,与同学们就不同专题下的圣经诠释方法进行讨论。这门课程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培养了笔者理解圣经诠释方法的历史视野,同时在个人的专题汇报中使笔者对女性主义圣经诠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充分验证了此书作为圣经研究教科书的指导作用。当笔者有幸收到赠书阅读时,便恍若回到了课堂之中。因此,读者不妨也跟随田教授的指引从阅读、存疑到理解、融会,倘若还能发散性地阅读书中涉及的释经作品以及参考文献,便能够从中获益良多。
圣经文本由编校、正典化与翻译所产生的不同版本,如正典化过程中经卷顺序的排布差异,实际上正是社群内或不同社群间对圣经文本的一种诠释,圣经的历史与其诠释的历史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因此于导论部分介绍的圣经编修与翻译起到了相当重要的铺垫作用,理清了圣经的不同版本和传统,这种圣经文本本身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将在读者心中埋下圣经诠释多样化的种子。例如对于圣经口述传统的介绍能够与历史批判遥相呼应,而多种译本则提供了文本批判的资源,整本书读来可谓是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让笔者回忆起在课堂上,田教授经常提出已学过的知识点并带领学生将其与新内容串联,这本书恰以文字的方式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整部著作沿纵向时间线展开,读者可以了解到在某一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时期或思想浪潮中,当已有的圣经诠释理论难以解决时代与社会的改变所带来的问题时,哪些学者或学派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何种理论创新,有哪些对应的释经作品,以及新的诠释方法的优劣之处何在,又有怎样的影响与作用等等。整本书环环相扣,在每章每小节间都充分彰显出圣经诠释方法的继承性与发展性,透露着浓厚的历史积淀感和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在单独的章节中又展现出研读圣经可以使用多学科、多角度的方法。因此,它不妨是一本工具书,目录即是检索页,可以快速查询到需要学习或回忆的诠释理论;亦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书中应接不暇的圣经研究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将引导读者拓宽自己的视野。圣经研究从来不是说一不二的判断题,多元化对于汉语语境下的圣经研究是有利的,同时也是整个圣经研究世界的一种趋势,它自20世纪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起,伴随着历史批判与后现代主义的接连挑战,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盛景象。
圣经作为宗教经典,对于其社群而言是意义非凡的,它是犹太-基督教传统下人们的生活范式与道德标准,与教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作者在此部著作中重点关注宗教传统下的圣经诠释,其中包含早期至中世纪的犹太释经与基督教传统下的圣经诠释,介绍了从斐洛(Philo Judeaus)、奥古斯丁(Augustine)到伊本·以斯拉(Ibn Ezra)与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诸多为初期解读圣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第二章至第六章讲述了以经解经,到字义、灵义(寓意)解经,再到四重解经法的发展过程。这些诠释方法并非是绝对分离而是交叠的,例如在“阿奎那:神圣学问”这一节中,点明了阿奎那的释经作品中存有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奥利金(Origen)与奥古斯丁等人的释经传统,及其运用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的二元论思想。读者会在阅读完这几个章节后发现,这一段长时期的释经活动是在“圣经之光”的照耀下进行的,具有神学的性质,严格以圣经文本的神圣性与正确性为导向,此时的圣经研究仍处于独立的萌芽阶段。
直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先后带来了圣经诠释的新火种,从第七章开始,读者的目光将随之转移至圣经语言(包括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的研究。书中呈现了14世纪起文艺复兴时期,伴随人文主义兴起以及“回归本源”的诉求而多样化的释经活动,在这一时期各种圣经译本、抄本与注疏竞相涌现[1]。而正是多种译本的出现,推动了文学批判的产生。在第八章“宗教改革与圣经诠释”中,重点关注了16世纪宗教改革中路德(Martin Luther)的德文圣经与加尔文(Jean Calvin)的圣经诠释。在第九章中则主要介绍了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下的圣经诠释,包括霍布斯(Thomas Hobbes)政治理论之大作《利维坦》、历史批判的先驱者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的《神学政治论》以及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与德维特(Wilhelm Mar_tin Leberecht de Wette)的著作。通过以上这些内容,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圣经批判的形成之路,怀疑并否定一切所给出的前设就是批判的开始,因此圣经批判的起点是对圣经与教会权威的否定。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回归圣经语言为起点,到宗教改革打破天主教控制圣经阅读与解释的权威,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者对于圣经文本中的重复与错误,对圣经本身历史来源、作者的考证,正是以上这些叩开了圣经批判的大门。除此外,书中强调了批判不是一味的否定,它应当是理性地分析,并以建构为目的。笔者尤其钟爱这三个章节,其中闪烁的真理之光比后继的盛日更令人感动,虽然这其中的诠释方法在今日看来不免有些过时,但这种敢于质疑并不断尝试建构新范式的研究精神却是历久弥新。
进入19、20世纪,历史批判占据了圣经诠释方法的主导地位,在书中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威尔豪森(Julius Wellhausen)的来源批判、古克尔(Hermann Gunkel)的形式批判以及拉德(Gerhard von Rad)与诺特(Martin Noth)的传统历史方法。书中已经指出,传统历史批判即使经由后继学者的不断发展修改,仍然无法解决其方法论的预设所存在的问题,学者无法回到前著述时期去探寻文本的历史,而文本的可变性所导致的多元意义也无法通过一种理论而将其诠释定性,历史批判也存在它的理论弊端。因此,历史批判进一步发展出了社会科学方法,书中第十一章主要从社会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视角阐述了这种圣经诠释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圣经研究者重构圣经文本丰富的社会维度[2]。在第十二章与第十三章则介绍了两种圣经的意识形态批判,分别是女性主义圣经诠释与后殖民圣经批判,这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殖民主义圣经批判反映了被压迫者通过诠释圣经而企图表达的经验,而女性作为父权制下的被压迫者所发出的呐喊声同样可以在后殖民主义中发挥作用。其次,后殖民主义圣经批判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也被提及,这与圣经中充斥着阶级冲突、压迫与被压迫的文本有关。当时间线逐渐往后衍伸,笔者从书中越发体会到圣经研究领域也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一般融入了跨学科研究的浪潮中,从而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节,后现代主义终于粉墨登场,它是对现代圣经诠释的一种解构,它拒绝现代批判不断追求的客观性。即使它的“破坏性”令一部分人担忧,但正如作者所说,后现代主义圣经诠释并不会摧毁历史批判,其多元化的视角反而能够帮助历史批判丰富其研究领域,能够使不同处境下圣经学者的研究志趣得到充分发挥,产生新的对圣经文本的解读。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在经历圣经历史批判与后现代诠释理论的洗礼之后,任何对圣经单一化、简单化与化约的论断与解读,都无助于建构圣经批判的新范式。”[3]历史批判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深度对话,无疑将为未来的圣经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路径,构建出新的研究范式。
在汉语语境下,回首唐朝景教来华,到元代也里可温教、明清天主教,直至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传新教入华,圣经始终被视作他者之物,它在中国儒释道三教悠久的文化底蕴下应当如何被理解、被诠释,尚是中国学者亟需回答的问题。田教授对此有着主动的在这部书最后的结语中田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运用汉语的思想资源进行圣经诠释?如何在汉语语境中读出圣经的意义?[4]书中提到了李炽昌教授的跨文本阅读(cross-textual reading)以及文本/共处的诠释(con/textual interpretation)方法,都有助于中国读者在多文本处境下理解圣经,如今学界中已有诸多对跨文本阅读方法的实践。可惜此本著作以回顾圣经诠释的历史为写作任务,故自然以西方传统为主导,具体提及汉语语境下的圣经研究甚少。倘若能在最后一章节将李炽昌教授所提出的两种诠释方法具体展开描述,或能更好帮助读者理解何谓“汉语语境下的圣经诠释”。再者,以笔者拙见,田教授作为一位关注女性主义研究的中国学者,倘若在女性主义诠释的章节中增添一些汉语语境或是亚洲处境下的圣经研究案例,或读来更为丰满。但回顾中国的圣经研究历史,田教授此部著作含有的本土问题意识值得所有读者自省,这种自觉意识或有望推动汉语语境下的学者提出更多如跨文本阅读的圣经诠释方法。
总的来说,中国的圣经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较晚,田教授此本著作正是十余年磨一剑,立于巨人之肩以多学科、多角度全面地回顾了圣经研究的前世今生,呈现出了圣经诠释的历史。为中国基督教研究领域的学者以及教界人士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有望推动学界与教界在已有诠释方法的基础上,以多元化的态度进行圣经研究。除此外,此书出版后作为当下中国圣经研究一本当之无愧的教科书,将为基督教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助力。以汉语作为语言载体也使其可读性大大增高,使教界以及其他读者增加了更多深入阅读圣经文本的可能性。在此书中读者不仅能够从中系统、连贯地学到扎实的研究方法,还能学到田教授严谨且开放的治学态度。
[1] 田海华:《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第169页。
[2] 田海华:《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第270页。
[3] 田海华:《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第400页。
[4] 田海华:《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第4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