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5年第24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397
王悦曈 https://orcid.org/0009-0009-9555-8771
于雅轩 https://orcid.org/0009-0000-3603-0170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DOI: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506_(24).0016
2024年9月6-8日,“圣经诠释的中国化”学术工作坊在温州基督教柳市堂顺利召开。本次工作坊由乐清市基督教两会会长郑哪哒主持,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田海华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平教授,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林艳副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姜振帅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黄薇讲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生黄庭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生苏佳怡以及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硕士生王悦曈和于雅轩参加了此次工作坊,基督教柳市堂的长老、牧师和同工们聆听了本次报告。本次工作坊围绕田海华教授出版的新作《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展开,主要就汉语语境中的圣经诠释以及圣经诠释的中国化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刘平教授以释经学的范式转移为主题,首先明确了释经学(Hermeneutics)与解经学(Exegesis)的区别,并指出汉语世界的释经学与解经学常被混淆,许多所谓的“释经学”研究实际上属于解经学的范畴。这种混淆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需要从学术上加以澄清和区分。比如1935年出版的《释经学》是第一本冠名“释经学”的汉语译本。然而,这本书虽然被称为“释经学”,但实质上是一部解经学著作,重点服务于教会,强调如何通过字句和上下文阐释文本意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汉译释经学著作是Daniel J. Adams的《圣经解释学导论》中译本。它探讨了从耶稣诞生前至自由主义时代的释经学发展历程,提供了汉语释经学历史完整的框架。在当今圣经诠释学的全球格局中,汉语学界需要提升自我意识。这意味着要在吸收西方诠释方法的同时,发展具有汉语特色的圣经诠释学体系。
林艳副教授就《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著作进行了深入书评,首先强调了本书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上的平衡,不仅梳理了西方3000年的圣经诠释发展脉络,还通过对各历史时期代表性学者,如斐洛、奥利金、威尔豪森等的详细分析,展现了释经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结合让全书更具层次感,实现了历史研究与方法论分析的融合。书中对于学者之间师承关系和学派交互影响的梳理,展示了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她列举了斐洛、奥古斯丁等学者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以及德国学者如威尔豪森、古克尔与冯·拉德之间的理论传承与发展,这种学术脉络图有助于读者清晰把握西方释经学的整体走向。在呈现传统释经演进的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了现代批判理论,如女性主义圣经诠释、后殖民圣经批判等在圣经研究中的应用,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可谓是填补国内学界空白的力作。
姜振帅副教授在圣经诠释的方法论的视野下探讨圣经诠释的特点,他认为田教授的著作作为系统性研究的学术成果,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该书不仅回顾了圣经诠释学的历史,还结合了多种诠释方法,尤其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上做出了创新。这种结合反映了圣经研究的复杂性,避免了对不同方法的简单对立,展示了方法论的融合和多样性。圣经诠释学的发展需要方法论的内在支持,从近现代圣经学术研究的兴起,到上世纪下半叶之后的全球化背景对圣经研究的影响,现代学科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诠释方法的多样性。《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作为结构精巧且内容扎实的学术资源,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多元化圣经诠释的发展,希望国内的圣经研究在这部书的推动下,能够迎来新的发展。
黄薇副教授在结合自身阅读的基础上,对《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进行了详细解读和分享,指出“圣经”并非单一、固定的文本。书中导论部分详细讨论了旧约与新约的正典化过程,展示了现代学界关于经典文本如何从多样性、流动性逐渐演变为统一性、稳定性的观点。旧约和新约的形成从口传到成文,再到正典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诠释的过程。圣经的最终形态不仅是文本固定的结果,也是其不断被解读、接受的过程。因此,“圣经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并非具体指某一本书,而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和传统对圣经的理解各不相同。本书关注了福音书、保罗书信和启示录中如何引用和诠释旧约,这种诠释不仅反映了基督教的传统发展,更说明了文本形成本身就是一种诠释。田教授的新著不仅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目,更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宝贵资源。丰富的内容与系统的编排为更好地理解圣经诠释史提供了深刻而重要的启发。对这本书的学习和探讨,可以推动圣经诠释学的发展,并在跨学科交流中实现更大的进步。
黄庭缘重点探讨了女性主义神学在汉语语境中的应用与意义,女性主义诠释挑战传统的男性中心神学,在阅读与解读圣经时应关注女性角色及其声音。汉语圣经诠释要接纳多种诠释方法,包括后殖民诠释、生态神学以及跨文化诠释,以拓宽女性主义神学的空间。在本土文化的脉络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汉语语境的女性主义诠释才能实现有意义的突破。
苏佳怡梳理了《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一书中的章节内容与要点,以圣经诠释的历史发展过程为线索,并且提出要在汉语诠释的语境下建立新的诠释范式。本土化的诠释应在忠实于圣经原义的基础上,融合中国思想传统与当代社会经验,以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神学表达。
王悦曈以圣经诠释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为切入点,认为诠释方法应该以其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圣经诠释方法应该注重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诠释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每一种方法都是具体的社会历史的产物,圣经诠释者不仅是研究主体,也进入到具体的圣经诠释的历史之中。
于雅轩以《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为基础,通过梳理圣经诠释的历史脉络,分析迦南文化及巴力神话与圣经叙事的关系,强调了跨学科方法在圣经研究中的重要性。理解圣经不仅是文本分析,也需要将其置于古代近东的广阔背景下,田教授的研究对现代释经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单独发言结束后,田海华教授对以上的发言和评价进行评议和总结。田海华教授首先对刘平教授的工作坊提议、基督教柳市堂的主办以及各位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她认为圣经诠释的中国化议题由来已久,且伴随圣经在华接受和传播的整个历程。她指出刘平教授释经学的范式转移和汉语本土的自我意识都是极具意义的重要概念。林艳老师对圣经诠释方法的历时性、共时性和整体性的理解,以及对圣经学术共同体之方法论的多样描绘,再现了圣经诠释的生动图景。姜振帅博士突出方法论在圣经诠释史中的意义,看到对多元方法的尊重,以及对他者的误读所产生的影响。黄薇博士生动细致的导读和辨析,捕捉了圣经之原初的多样性和流动性。黄庭缘从广义的视角讨论汉语语境,认为这种语境中的圣经诠释是整体诠释史的一部分,是一种再诠释,从而突破了过往传统的理解。田海华认为大家的讨论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体现了多元的洞察,同圣经诠释史中的丰富和多样形成呼应。她认为汉语圣经学界的学者应积极结合本土文化和国际学术资源,以实现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圣经释经研究。她指出,面对全球化的学术环境,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使得研究不仅具备学术深度,也能与时代的社会现实紧密对接。通过这种融合与创新,汉语圣经学的研究将能够更好地回应现代信仰与文化的需求,推动学科的全面发展,并为全球圣经研究贡献独特的中国视角。她鼓励学者们在未来的研究中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切实推动汉语语境中圣经研究的进步与繁荣。
工作坊的最后环节是圣经诠释中国化的自由会谈。与会学者对本次工作坊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强调要深化和推进圣经研究的中国化议题,加强宗教工作的“三支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