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3年第21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23
美国教会史家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1929年的开山著作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基督教在华传教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奠定了西方学者甚至是学界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基调,也即是以来华西人传教士为中心的历史,或称传教史、差传史,比较着重“西方中心观”,因为研究视角和研究资料的限制,我们较少听到中国信徒或中国教会的声音。随着研究范式的转换,更多中文史料的发掘,再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中国基督教研究队伍的日渐壮大,“中国中心观”愈来愈凸显 ,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与书写逐渐从基督教在华史向中国基督教历史转变,表现为更加着重中国本土教会、中国信徒,重视区域基督教、本色化、基督教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等等。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进一步推进,不同学科研究径路和研究方法加入进来,如哲学、宗教学、圣经研究、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音乐、艺术等,又给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带来了丰富多元的面向,比如基于田野调查和史料的研究 ,李榭熙的《圣经与枪炮》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将史料里的晚清潮州械斗教案地点具体化,场景化;黄剑波关于民工基督教,曹南来关于温州基督教的研究也是此类代表,多学科的方法可能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新的技术和工具的革新也可能带来很大的便利,比如智能AI技术如(ChatGPT)的推广和应用,或许会对搜集资料和辨识西文手稿档案有帮助。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基督教的研究,研究方法和研究径路愈加多元;研究视角愈加丰富,中外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政治史、教育史、医疗社会史、妇女史等都有相关涉猎和研究,但总的来说该研究领域处于主流学术的边缘。如何实现研究领域去边缘化,华中师范大学刚举办的“新史料、新方法、新理论: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再出发”会议可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即上下延伸,横向汇通,打通中外,将研究置于中国史和世界史之中,注意全球史和区域史的关联性,也探索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而具体实践则可从新史料、新方法、新理论三方面着手。就新史料而言,苏精教授言传教士文献是个宝库,亟需进一步发掘和研究,但我们在研究中亦需中西互证,平衡中西两种声音,还要注意资料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而新方法的吸收、新理论的建构,就像书写一部国人自己的中国基督教史一样,任重道远。尽管边缘,仍要像章开沅先生所言,“小溪静流,蜿蜒前行”,盼望有朝一日成为大江大河,奔腾不息,汇入大海。
本期《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内容涉及基督宗教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神学、思想、圣经研究、历史、文献、翻译等等。本期含特稿1篇,论文12篇,翻译1篇,文献介绍1篇,书评1篇,会议综述1篇,共17篇文章。另附研究资料介绍1篇。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查常平教授《论世界图景逻辑》一文,主要论述基于关系神学的世界图景逻辑的展开,认为其具有整全性、分层性和互动性,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整全的、分层的、互动的逻辑诠释体系。整全性指世界的生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共包括七重关系,即人言关系、人时关系、人我关系、人物关系、人人关系、人史关系、人神关系。分层性是指世界的生成因子之间的关系需要从每个向度分层阐释。互动性是指世界的生成因子之间的关系需要相互地得到审视。这些关系中的人,是指在人类共同体中作为个体生命而存在的个体(person)。世界图景逻辑对以群体为价值导向的汉语思想传统尤为重要。
与哲学、神学有关的文章还有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毕聪聪的《作为信心的信仰——以基督教为例》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施诚刚的《“艺术与新生”:人文批评的主题》。毕文关注的是基督教中“信”的丰富哲学内涵,指出“信”更体现出“信心”而非“信念”或“信从”,且“信心”在本体和实践层面都将后两者包含在自身之中。毕氏认为信心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意涵,如在生存论层面表示心理事件和状态(相信、自信),在关系范畴表示由心起始的流溢(随心、任意),在本体范畴表示心的本真状态,在神圣范畴表示对神圣的回应和人心。而施文则关注当代艺术批评理论中的特例人文批评,认为它强调超越性的人文精神并化用了基督教思想。施文将人文批评理论的主题归纳为“艺术与新生”,并依据基督教思想阐释了其内涵,文章认为人文批评在艺术批评理论创新和基督教思想中国化探索两方面都彰显出思想价值。美国加州富勒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Jacob Chengwei FENG检视了自1949年受殖民主义、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去殖民主义嵌入影响的中国神学的历史,认为中国神学面临严重的认知危机,提出建构第三个千禧年的去殖民化的中国神学的设想。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徐炳三教授和武汉博物馆赵洋合著的《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利用天主教仪式开展的政治教化》一文基于《满洲公教月刊》(1935-1940)的相关记载,论述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权派遣警察特务和各级官员广泛参与各类天主教仪式,藉此对天主教徒实施政治教化,体现了战争时期宗教与政治之间复杂的关系。其中也看到东北天主教徒因被要求遥拜皇宫、参拜神社等活动牵涉历时数百年的中国礼仪之争问题,这是1939年11月8日罗马传信部颁布教皇庇护十一世签署的教谕《人们完全明白》正式结束中国礼仪之争前后的中国东北天主教的境况。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陈明丽副教授和香港圣公会档案馆历史研究中心陈睿文研究员的两篇文章均聚焦早期香港基督教历史。陈明丽主要关注香港五旬节会“自立”问题,该文基于一手档案文献,爬梳早期五旬节派进入香港并艰难发展的历史,发现恰恰是因为五旬节派传教士作为独立传道人,无足够经费,本土语言能力又不佳,对广传福音的要求不强烈等自身局限,再加上对本土传道人的培养,反而造就了早期香港五旬节会独特的“自立”路线。陈睿文主要围绕香港圣公会圣士提反堂1865-1888年间历史,同样揭示出香港早期基督教史发展的缓慢和艰难,因为香港传教站人口流动性大,但即使面对种种困难,早期教士和华人牧师仍接力传扬福音,比如使用医药传道的方法——“旅行药房”吸引华人入教。而邝日修等本土传道的培养,包尔腾主教与施约瑟主教合作翻译《公祷书》等,妇女参与堂会事务等,均是香港圣公会圣士提反堂努力实现自理,参与香港社会史的确证。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讲师李明慧和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康婉盈的两篇文章都与医疗传教相关,而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博士生张敏的书评恰恰就是评述的苏精教授的《西医来华十记》。苏精教授以善于搜集、整理史料见长,英文手稿辨识能力极佳,还曾两次无私于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开班授徒,传授手稿辨识技巧和独门秘籍,惠嘉学界。其多本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均基于扎实的档案史料,而且往往于浩如烟海的史料当中抽丝剥茧,理出自己的思路和脉络,然后呈现给读者。多读档案史料,基于档案史料,是苏精教授给与我们的提醒。李明慧和康婉盈的论文都是基于一手档案史料。李明慧文利用藏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循道公会英国女传教士Mildred Button的个人档案,关注其短暂的1933-1939年传教生涯,个案虽小,记录丰富,尤其是其在福滇医院工作期间的接生记录,是很重要的医疗记录。作为一名女医疗传教士,其职业生涯选择和困境,其在云南昭通的医疗实践,其遇到的传教架构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是我们管窥更大宗教、医疗和性别图景的窗口。康婉盈文利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所藏伦敦会档案,关注伦敦会黄陂仁济医院发展历史,揭示其面临的医疗传教事业的困境——“疗灵”,还是“疗身”?孰轻孰重。该文补足了学界目前对湖北地区医疗社会史方面研究的不足,期待康婉盈后续更多的研究,当然湖北地区宗教社会史的研究仍有许多空间。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安泽教授的《东西方文明冲突境域下的义和团运动及中西古今之争》将义和团运动置于思想史的课题范畴来再思,认为它深刻揭示了导致东西方文明对抗、冲突的思想根源,即东西方文明深处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或“我族中心主义”,是以儒教和基督教为核心的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一次总较量,也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总爆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并思考它在文明冲突与对话课题中的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杨丝桐的《利玛窦传教方法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启示》则与宗教中国化问题有关。该文祥陈利玛窦的适应性传教方法,即不仅通过改换儒服、赠送西方奇物来与士大夫阶层结交,获得士大夫的支持,还深入学习、翻译儒家经典,会通儒耶,以中文写作传教书籍,通过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碰撞促进了中西方的互相了解。文章认为此适应性传教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是基督教中国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圣经研究有关的论文有新加坡神学院进深研究所神学硕士生李浩的《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至16节对两性创造次序的援用》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刘志强的《艾萨克•牛顿的几何学圣经诠释》。李文用圣经神学文本互涉和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法,将林前11:2-16节置于写作处境、社会学处境和第二圣殿时期犹太诠释史中加以评述和阐释,认为保罗在此主要为建立两性间“互惠与合一”的关系,无意以两性创造次序来建立女性从属男性的跨处境之绝对原则。刘文关注牛顿在宗教学领域的研究,尤其是牛顿用几何学释经方法(“规则—定义—命题—证明—应用”)来对《启示录》进行诠释,其认为牛顿追求用理性和几何学的方法来理解自然和圣经,以求回复真宗教。
译稿方面,有山西大学外语学院退休副教授隗仁莲翻译、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安希孟教授校正的《基督教的末世论的本体论地位》,节译自《莫尔特曼神学中应许的逻辑》。资料介绍方面,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的黄韫瑜追溯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基督教在华发展史”特藏的缘起,介绍了其丰富馆藏内容和特色馆藏,为海内外致力于基督教在华史研究的学者提供资料上的便利。学界活动方面,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聂利报道了12月9-10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新史料、新方法、新史料: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再出发”国际学术会议,来自英国、美国、瑞典和中国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桂子山探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如何再出发。
研究资料部分,延世大学韩国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教授李惠源的《韩国学界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现状》列举了截至目前韩国学界有关景教及也里可温教研究、天主教史研究、基督新教史研究、中韩关系史研究相关研究成果。
最后,感谢肖清和主编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第一次当执行主编,一切都是新鲜的,尤其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一个个方块字排列组合,却反映出或简单或复杂的思想,有其意义。也非常感谢各位作者惠赐大作支持本刊物。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我们一直在路上。
执行主编聂利,2023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