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怀思:编者的话(2022年第18期)

CCSnet
CCSnet
管理员
1974
文章
0
粉丝
研究文章评论1字数 2366阅读7分53秒阅读模式

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2年第18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121

2021年冬,本刊联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高级讲坛”,主要是通过邀请著名学者进行线上讲座的形式,吸引更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参与,共同推动中国基督教研究。该系列讲座已经进行了三次,第一讲即由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主讲,第二讲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主讲,第三讲由上海社科院晏可佳教授主讲。讲座的讲稿将陆续刊登在本刊上。

本期特稿栏目刊登了两篇专稿,主题分别是基督教政治思想、基督教与中国现代社会。美国洛杉矶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李灵博士的一篇专稿《圣灵和幽灵:基督教共产主义简述》,提到基督教的历史也就是“圣灵”在教会和信徒中运行的历史。“圣灵”不仅是教会的根基或柱石、还引导信徒的重生至成圣之路。教会团体生活方式所隐含的“凡物公用共享”的经济实践,历史悠久,把它称之为“共产主义”是后来的事。“共产主义”这个词语源于拉丁文communis,原意为“公有”。英文communism一词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才被广泛用来描述一种“各取所需、共有共享的理想社会”。Romance Montero在书中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作为这样一种“经济实践”却在基督教的历史上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广泛而又持久的实践。恩格斯在1894年6月19日至7月16日完稿的《论早期基督教历史》中,将当时的工人运动与基督教初代教会的状况进行比较,开头就指出:“在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里,有些值得注意的与现代工人运动相同之点。基督教和后者一样,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在基督教漫长的历史中,因为这样的追忆和向往而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或“基督教共产主义”的思想;也出现过数次与之有关的社会运动。

“桃李清风人间事,江湖夜雨天地情”!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李向平教授的《家国心态与中国基督教研究》一文为2021年度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二十周年纪念讲座、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高级讲坛线上讲座的一篇讲稿,他说,“心态秩序”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学术概念。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来到中国,如何能够用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或者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当中,能更能够真正解释中国人的价值世界、精神世界、中国人的情感,乃至心态与秩序的关系。费孝通晚年提到的心态秩序问题可能是西方社会学理论难以完全解释的,其中有一个社会学本土化或者中国化的过程。借用费老的心态秩序概念,将其理解为家国心态和价值秩序,以分享中国基督教及其研究中某种心态、情感的沿革,以及来自权力的影响。

本期一般论文栏目,刊登了九篇来稿,内容涵盖了基督教政治思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基督教人物文学形象、基督教与道教思想比较、基督教哲学、圣经学几个层面,虽然主题不一,但反映出目前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多重面向。

《战斗的福音:二十世纪基督教政治神学论评》一文的作者是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安希孟教授,他认为政治神学属于基督教神学思想发展史的一个片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政治神学的主题再度引起重视,对政治领域的强调再次发挥影响力,现代政治神学对神学与政治的关系模式提出新的看法。《圣贤与完全:儒家文化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与基督教的人性论和救赎论之比较》的作者是汤士文博士,主修专业为希伯来圣经《旧约》,主讲课程有圣经希伯来文、旧约神学等。作者认为人性论是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论和基督教的救赎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作者把儒家文化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与基督教的人性论和救赎论之异同做了比较。作者认为基督教的人性论和救赎论可以弥补儒家文化原罪观念的缺乏,并以基督的救赎之道来成全儒家文化的道德理想,以耶补儒。《民国时期中国贺川丰彦形象的历史变迁(1925-1941):以<大陆报>的报道为中心》的作者是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庾凌峰博士,研究方向为中日思想关系史。这篇文章为2020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贺川丰彦思想在两岸三地的接受与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他的研究为探究东北亚基督教交流史提供了新的视角。《20世纪文学作品中来华传教士形象研究》一文的作者为王丽君,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科研助理,研究方向是基督教文学。她使用文学形象学理论,选取深度描摹来华传教士形象的文本作品,对作品中的传教士几类形象进行整理分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现在四川师范大学工作)崔立国《“帝”义的阐释史——明清时期的误读与现代学者的去蔽》一文,提到“帝”这个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探讨了其至上神和人格神的阐释历经建构、遮蔽与去蔽的嬗变过程。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晓英的《百年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碰撞》一文,认为宗教与文学既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现象,彼此又存在着联系,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天主教与道教的生命观对话新探:从道教“以死求生”的成仙叙事出发》一文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黄威博士。文章从道教“以死求生”的成仙叙事出发,尝试拉近道教与基督教神学的距离。本文最后还回顾了明清天主教与道教的对话史。《约瑟的眼泪:族群理论与后殖民批判的圣经阅读》一文的作者吴祈得,现为台湾阳明交通大学客家学院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生,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成员。作者使用族群理论与方法,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视角,分析《圣经》中约瑟的事迹,讨论族群理论与后殖民批判对当代圣经诠释的帮助。《陡斯与上帝:不同文化接触的困境与思考》的作者高兴博士,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社会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作者集中关注“中国礼仪之争”现象中的“译名问题”和“礼仪问题”,在中文里选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基督宗教的至上神“Deus/God”这一概念,是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议题。作者以译名问题两个典型相对观点的代表——利玛窦与龙华民,讨论了不同文化对话过程中的诸多本体论问题。

另外一件需要提出的事情是本刊目前已经加入台湾华艺线上数位图书馆,并收入DOI数据库,每篇文章都有DOI编号,将有利于本刊文章在网络上的流传与分享,嘉惠士林。此项工作完全是由编委王学晟教授帮忙完成的。本刊在此对王学晟教授的无私帮助致以崇高敬意。

本期的顺利出版除了感谢各位作者的赐稿之外,还要感谢本刊顾问李灵博士、主编肖清和博士、副主编彭睿博士、俞强博士、刘平博士以及各位编委的大力支持。也感谢新加入的助理编辑王艺的辛苦工作。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读者赐教,谢谢!

执行主编宋怀思,2022年夏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