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耶稣比喻的同构性

CCSnet
CCSnet
管理员
1959
文章
0
粉丝
研究文章评论1阅读模式

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2年第19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116

胡蓉(四川荣恩律师事务所/四川大学)

摘要:基于笔者关于耶稣比喻构成的界定,本文分析了对观福音书耶稣比喻与它们相关的解释在语言关系上的同构性,得出同构性是耶稣比喻的构成要件之一的结论,从而进一步界定了耶稣比喻。既然耶稣设比喻具有同构思路,那么按照耶稣设比喻的同构性思路解释比喻才是合法路径。

关键词:对观福音书、耶稣比喻、同构

DOI: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212_(19).0012

笔者《对观福音书中耶稣比喻的结构》[1]一文,反思了耶稣比喻的诠释动向,立足对观福音书文本,全面分析和概括了耶稣比喻的七种模型。这些模型勾勒出耶稣比喻是由放在讲论目标旁边的叙事或说理例子构成的。在比喻正文的前面、中间或后面,常出现特征引导语词或特征结构,例如:“ὁμοιόω”/“ὅμοιος”(好像),“οὕτως”(这样)/“Ἀμὴν λέγω ὑμῖν”(我实在告诉你们)/“γαρ”(所以)/“ὅτι”(因为)等,它们是识别耶稣比喻构成的重要标记,形塑了耶稣比喻的模型,为理解耶稣比喻提供了认识框架。进而,我们可以运用比喻的这些结构特点,来推断一个语录是否属于耶稣比喻的范畴,哪部分是耶稣比喻的正文,哪部分是对比喻的解释,以及平行比喻细微区别的修辞目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进一步观察耶稣比喻与比喻解释、说明的关系,指出耶稣比喻与它的解释具有的同构的特点,并结合旧约中希伯来文משל(比喻)指称的语录的同构特点,加以印证。又因文本中耶稣比喻及其解释说明是以耶稣的口吻在同一个情景中说出,可以看出耶稣设比喻时的同构思路[2]。这种思路可达到类比论证,使听众类推理解的修辞目的。这些探讨,反过来也可用来印证前述耶稣比喻的构成说在文本中的和谐一致性。

其中,下文中的说理比喻与叙事比喻是依据比喻内容的文学特点而作的简单分类。这里,描绘人物情节发展的是叙事比喻,直接陈述观点或事实的是说理比喻。这种划分意在指出,耶稣比喻的同构特点,不只是“短语警句”式的说理比喻的特征,也是其它比喻的特点,具有普遍性。

一、说理比喻的同构性

1.无花果树的比喻(太24:32;可13:28;路21:29-30)

“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 (太24:32),下文紧接着“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太24:33),从表面上看,这两节经文一气呵成,解读者也习惯把它们视为一体。然而其中的“这样”(οὕτως)作为比喻结构特征词,透露出了它的成分,即其后引导的部分(太24:33)是比喻的解释,是耶稣设比喻的用意所在,而非比喻的正文。

比喻与比喻解释围绕“兆头”的主题,使用同样的结构:“ὅταν……γινώσκετε ὅτι ἐγγὺς……” (当……近了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中间由οὕτως(这样)引导的短语连接起来。比喻与比喻解释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相同的思想结构。其中“οὕτως”(这样)也指向这种同构的关系。同构的设计,让听众自然地参照无花果树与夏天近了的关系来类比理解兆头与人子近了的关系。[3]

  • 自相纷争的比喻(太 12:25;可 3:24-25; 路 11:17)

“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一城一家自相纷争,必站立不住”(太12:25),这是耶稣被法利赛人诋毁靠鬼王赶鬼时,所设的比喻。它指出了法利赛人的荒谬。在这里“鬼王赶鬼”和“家国自相纷争”,都是一种自己反对自己的结构,耶稣通过这种同构的设计,让听众参照家国自相纷争站立不住,来类推理解鬼王赶鬼的荒谬。

  • 洁净与污秽的比喻(太15:11;可7:15)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太15:11),这是耶稣针对法利赛人攻击其门徒吃饭不洗手所设的比喻。比喻围绕洁净与污秽的主题而作,由对比的两部分组成,突出了污秽是由口发出的,而从口进去的不污秽人。相应的,不洗手吃饭,也是一种从口进去的结构。这里耶稣所设的比喻与耶稣的论点就有了同一理解结构,通过这种同构的设计让听众参照比喻的结构来类推理解不洗手吃饭与洁净、污秽的关系。

  • 禁食的比喻(太9:15;可2:19-20;路5:34-35)

“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太9:15),这是耶稣针对约翰的门徒来问耶稣的门徒为什么不禁食的时候所说。这里的悲痛在《马可福音》与《路加福音》中用的是禁食这个词,《马太福音》用“悲痛”这个表达“禁食”重要特征的词来指“禁食”,属于一种以外延代内涵的修辞技巧。这个例子和污秽的例子一样,用对比突出了禁食与否取决于新郎与陪伴之人在一起与否。耶稣认为他的门徒现在不禁食,因为他现在与门徒在一起,而新郎和陪伴之人的例子也是同样的结构。耶稣通过这种同构的设计让听众参照比喻的结构来类推理解耶稣和门徒的关系,与禁食之间的关联,达到了讲论的目的。

5.新旧的比喻(太9:16-17;可2:21-22;路5:36-37)

耶稣进一步讨论约翰门徒的禁食是“新酒装旧皮袋”。“没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块来补在旧衣服上;若是这样,就把新的撕破了,并且所撕下来的那块新的和旧的也不相称。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新酒必将皮袋裂开,酒便漏出来,皮袋也就坏了。”(太9:16-17),这里举了并列的两个例子,突出“新的+旧的=0”的结构,结合耶稣说比喻的处境,他想通过这种新旧混合的结构,说明把新的禁食(前面禁食比喻所诠释的禁食)与传统的禁食混合在一起,最终只会破坏里面的精华,也就是禁食的精意,这种同构的理解符合上下文的叙事。

6.瞎子领瞎子的比喻(路6:39;太15:14)

“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路6:39),《马太福音》15:1-20提供了这个比喻的处境,在那里耶稣批评法利赛人因着遗传犯神的诫命,指出他们教导百姓好像瞎子领瞎子,误导了众人。在这里“教导”和“领”都是一种“带领”的关系,是同一的结构。耶稣借助这个比喻让听众按照比喻的结构来理解法利赛人教导百姓像瞎子领瞎子一样,是一种盲目带领的关系。

二、叙事比喻的同构性

另一类比喻具有叙事特征,比喻的用意与比喻呈现同一种理解结构。

1.财主积财的比喻(路12:16-20)

《路加福音》12:16-21:“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4]

比喻正文与比喻解释中具有同构性,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从语言关系上看,“这样”【οὕτω(ς)】将比喻分为比喻正文和解释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6-20节的比喻正文,也就是耶稣所描述的情景;第二部分为第21节,是比喻的解释。比喻正文呈现描述和评价的结构,其中16-19节为情景描述,第20节为评价。比喻的解释同样是描述和评价的结构,第21节上半部分是描述,第21节下半部分是评价。如果把第一部分16-20节当作事实的表演形式,第21节当作事实的直陈形式,二者都是对事实的模仿(勾勒)。前者用人物对白演绎,后者用文字陈述。从顺序上来看,都是先有人物的出场,再有上帝的出场;先有铺陈,再有转折呈现相同的演绎顺序。从主题转换的结构来看,比喻先描绘积财的主题,后描绘上帝评价的主题,比喻解释也是先说积财的主题,后说上帝评价的主题,呈现一致的主题结构。前者先独白,再有上帝的宣告,后者先“向自己”,再“在上帝面前”,呈现一样的动作方向。

从比喻正文到比喻解释,比喻解释既不是比喻正文的的道德教训(因果关系、延伸关系、抽象化),也不是比喻正文的概括(总分关系),也不是比喻正文的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放在一起相互参照的关系,是要用比喻解释的框架理解比喻的情景,以比喻情景的形象生动加强对比喻解释的理解。

2.客人选座的比喻(路14:7-10)

若客人首先选尊贵的位置,后来必羞愧地退到末位,若客人首先选末位上,后来被邀请到上座的情景与“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作比,比喻正文与比喻的用意反应的同构的人物关系,描述了自高自卑两类人的对比,这两类人分别呈现各自倒转的结构。

  • 撒种的比喻(太13:3-8;可4:3-8;路8:5-8

这个比喻的解释(太13:18-23)直陈出来就是“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了,这就是比喻中撒在路旁的种子,飞鸟来把它吃尽了” 其中恶者夺去心中道与飞鸟吃尽路边种,两个事件中的道或种子都有一种被外在的东西所抢夺而失去的关系,可作同种结构的理解。撒种比喻的另外三种情况也是这样同构的思路。这样,播种者撒种在四种土地与传道者传道给四种人,整体上是同构的关系。用符号表达出来就是:播种者:土地(ABCD)=传道者:人(abcd),前面的“:”表示播种,后面的“:”表示传道,“等号”表示撒种与传道是同构的关系,种子的四种情况与道的四种情况是一种同构的关系。当比喻解释说“这就是撒在路旁的种子”中的“是”(ἐστιν)指的是这种同构关系,而非隐藏的寓意,隐藏的寓意其实是将“ἐστιν”理解为“相等”。

4.天国比喻

对观福音书中存在一类比喻,它们以“ὁμοιόω”/“ὅμοιος(好像,好比)特征词,构成“天国好像”、“天国好比”、“上帝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等格式引语,引出一个个天国主题的比喻。这些天国比喻根据自身结构特点,又可细分成三组。

4.1麦子与稗子等比喻

麦子与稗子比喻的解释(太13:36-43)的模型:a对应A,b对应B…,符合在同构的思路下设计比喻的特征。当比喻与比喻的涵义同构的时候,能抽象出这样的对应模型来解释比喻。“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13:40)中的“如此”,就是常用的连接词“οὕτως”来引导的比喻解释,这个词表明比喻内容与比喻解释是一种“这样”、“对应”的关系,而非“等于”的关系,体现了同构的思路,也呼应前面用来解释比喻中的“ἐστιν”是表“对应”之意,而非“等于”的关系。从理解结构本身来,人对应人子,好种对应天国之子,田地对应世界;仇敌对应魔鬼,稗子对应恶者之子,这一组对比,突出了对应两边的理解结构的一致。

撒网的比喻(太13:47-48)和它的解释(太13:49—50)同构,都是主人公最后的收网与分别的结构,与麦子与稗子比喻的结构存在重合。

芥菜种的比喻(太13:31-32;可4:31-32;路13:19)、面酵的比喻(太13:33;路13:21)、种子黑夜长大的比喻(可4:26-29)、藏宝的比喻(太13:44)、寻珠的比喻(太13:45-46),也与麦子与稗子比喻存在同构的部分,构成一个天国比喻组合,总体上呈现为“人子实现收获天国后裔的目标事件”[5]的结构。对观福音书虽然没有写明它们的解释(涵义),但按照与麦子与稗子比喻的解释同构的方式解释这一组比喻是合理的,也就是它们自身也是按照同构的思路设计的。

4.2恶仆等比喻

恶仆的比喻(太18:23-34)、葡萄园雇工的比喻(太20:1-15)、喜宴的比喻(太22:1-13),都是按照上帝与人交往的“心意事件”的思路设计[6]。在与人交往的故事中,王(主人)的喜悦或厌恶决定了故事的转折,构成故事的脉络,也是故事的精意所在。

恶仆的比喻中“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太18:35),比喻中的“免债”与这里“饶恕”具有相同的理解结构,这里“天父”对应比喻中的王,特征词οὕτως(这样)也透露其同构的设计思路。

4.3十童女的比喻(太25:1-12)、仆人受托的比喻(太25:14-30)

十童女的比喻与仆人受托的比喻可以抽象出一种结构:新郎/主人都不在家,家里有仆人/童女,过了许久新郎/主人都突然回家,新郎/主人都悦纳了一种仆人/童女,赶出了另一种仆人/童女。[7]它们和麦子与稗子的比喻故事的最后一幕的结构重合,都描述了故事的高潮,主人公返场发生的情节。这样,麦子与稗子的解释思路可以运用到这里,“新郎/主人回家”指向的是人子在世代的末了的到来,具有同样的理解结构,正如比喻中新郎突然回家,比喻解释到“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太25:13),也是一种理解结构。

5.凶恶佃户的比喻(可12:1-8;太21:33-39;路20:9-15)

三部福音书共有的凶恶佃户的比喻,从《马可福音》11:27-33提供的背景来看,这个比喻是在耶稣与法利赛人紧张的关系下所作。下文交代了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反应,说“就看出他是指着他们说的,他们想要抓拿他”,最合理的解释是比喻故事所凸显的凶恶佃户对应到祭司长法利赛人。即便我们不完全清楚祭司长法利赛人的所作所为及其结构,这种虚构的故事能发生让人将故事中的人物对应到自身的效果的基础在于二者可以抽象出一种理解结构。

6.其它比喻

世代比喻的解释(太11:18-19)、失羊的比喻解释(路15:7)、失钱比喻的解释(路15:10)、葡萄园雇工的比喻的解释(太20:16)的理解结构都能应用到比喻的叙事中,虽然这些比喻的解释并不完整,不能完整体现耶稣比喻思路,但也是耶稣设比喻思路的反应。

三、其它耶稣语录的同构性

以上举示的例子涵盖了对观福音书中用παραβολή(比喻)指称的耶稣语录或其平行语录。当然还有许多例子和故事虽然没有明示为比喻,但也符合耶稣比喻的七种模型,又具有明显的同构特点,从耶稣比喻的界定看,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比喻。

例如:《路加福音》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10:30-35),当一个人被强盗打个半死的时候,祭司和利未人从他身边走过去,而一个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医治并照顾他。这两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是为了突出,所突出的内容理所当然围绕主题“谁是他的邻舍”来表现。这两类人一个“路过”伤者和一个“动了慈心”的“对比”,与“邻舍”的主题相互参照,都是关于“距离”的结构,所突出的正面人物与伤者的关系与“邻舍”关系,都有一种“近距离”的理解结构。

还有不少耶稣语录也具有同构设计的特点,但不属于文章开始所说的耶稣比喻的七种典型结构,不作为本文论据一一列举。

旧约比喻语录的同构性

对观福音书耶稣比喻无疑独树一帜,不过仍与旧约中的比喻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从指称上看,新约时代前完成的希伯来圣经的七十士译本中希伯来文משל(比喻)就翻译为了παραβολή。[8]福音书作者对《旧约》经文的引用特征也反应他们熟知七十士译本,而《马太福音》13:35 中,马太引用含משל表示比喻的《旧约》经文时,用παραβολή来翻译[9]。换言之,新约中παραβολή是旧约משל的希腊文译名。除了指称上的历史关联,旧约中的משל所指称的内容也反应了同构的设计思路。例如:

《以西结书》17:1与17:11分别用了两个“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将比喻的故事与比喻的解释分开,其中比喻的故事讲到“有一大鹰,翅膀大,翎毛长,羽毛丰满,彩色俱备,来到黎巴嫩,将香柏树梢拧去,就是折去香柏树尽尖的嫩枝,叼到贸易之地,放在买卖城中;又将以色列地的枝子栽于肥田里,插在大水旁,如插柳树,就渐渐生长,成为蔓延矮小的葡萄树。”照样,比喻的解释则说“巴比伦王曾到耶路撒冷,将其中的君王和首领带到巴比伦自己那里去。从以色列的宗室中取一人与他立约,使他发誓,并将国中有势力的人掳去,使国低微不能自强,惟因守盟约得以存立。”

这里大鹰到黎巴嫩拧去香柏树梢叼到买卖之城,并将以色列地的枝子栽在大水旁渐渐成长与巴比伦王到耶路撒冷带走君王和首领,掳以色列人到巴比伦地定下盟约使得以色列得以存留具有同构的特点。从历史背景来看,大鹰的故事作为一个虚构的故事是用来解释后者巴比伦王与以色列的关系,后者是故事的用意所在。另外,《以西结书》 24:2-6长锈锅的比喻,《撒母耳记下》12:1-4拿单的故事、《撒母耳记下》14:5-8提哥亚妇人的故事、《以赛亚书》5:1-2的葡萄园的语录也体现了相同的结构特点。

总结与运用

对观福音书中耶稣比喻与它的解释的同构关系具有普遍性,旧约משל(比喻)指称的语录也印证了这种同构性的存在,说明同构性是耶稣比喻的构成要件,是耶稣设比喻的内在思路。

如果耶稣以同构性思路设比喻,那么遵照耶稣设比喻的思路解释耶稣比喻,才是合法的解释方式。

参考文献

Gentner Dedre, “Structure-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 Cognitive ScienceVol. 7,1983.

H.Thayer Joseoh, Thayer’s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eabody: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15.

  1. Blomberg Craig, Interpreting the Parable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90.

胡蓉:《对观福音书中耶稣比喻的结构》,《圣经文学研究》(第25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2年。

胡蓉:《对观福音书耶稣比喻的界定》,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21年。

 

On the Isomorphism in the parables of Jesus

HU Rong (Sichuan Rongen Lawfirm /Sichuan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author’s defini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Jesus’s parables in other articl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isomorphism of the langu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ables’s text and their relevant explanation in the synoptics. i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somorphism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parables of Jesus. Above all, since Jesus set the parables with the isomorphic thinking model,  following the way of Jesus to interpret the parables is the straight way to it.

Keywords: the synoptics, the parables of Jesus, isomorphism

[1] 胡蓉:《对观福音书中耶稣比喻的结构》,《圣经文学研究》(第25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2年。下文中列举的耶稣比喻的经节划分,乃是依据该文有关耶稣比喻结构的理解而定。

[2] 这里同构性的判断主要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标准,一个是在语言使用上,存在相同相近的语言结构是同构性体现的客观标准,另一个是作为普通读者和听众,能从不同表达中抽象出同种符合讲论目的的理解结构。

[3] See Dedre Gentner, “Structure-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 Cognitive Science7 (1983), p.156.

[4] 参见Craig L. Blomberg, Interpreting the Parable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90, p.266. 这个比喻的权威性甚少被质疑。

[5] 胡蓉:《对观福音书耶稣比喻的界定》,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21年。

[6] 胡蓉:《对观福音书耶稣比喻的界定》,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21年。

[7] 参见胡蓉:《对观福音书耶稣比喻的界定》,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21年。

[8] Joseoh H.Thayer, Thayer’s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eabody: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15, p.479.

[9] 太 13:35 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引文前半句与诗篇78:2“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的前半句相一致,也仅见七十士译本使用太 13:35中ἐν παραβολαῖς的搭配。后半句与诗篇 78:2 相比存在意译的成分,但其引用的方向与内容整体上相符,大概率指向诗篇 78:2。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