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可晴:以人文砥砺艺术,因艺术敞现人生——评查常平著《当代艺术的人文批评》

CCSnet
CCSnet
管理员
1959
文章
0
粉丝
研究文章评论1阅读模式

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2年第19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119

蒙可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查常平:《当代艺术的人文批评》,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年。配彩色插图多幅,定价:88元。

DOI: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212_(19).0015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应该何去何从?在查常平看来,不拒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视角,丰富批评家内在的个体文化心理结构,以正确认识何为真正的个体生命存在;另外,夯实人类文化精神结构,从精神最高层面以推进人类共同体的形成,这就是当代中国艺术应该追寻人文维度的重要价值取向。那么,论及人文批评在当代艺术中的具体体现,查常平论及了当代人文学的种种维度,不过,若以哲学家祈克果的哲学视角审视之,不妨可将之精炼为美学的、哲学的、宗教的三个维度。在艺术中强调人文维度,其目的就是要在俗世化的艺术现象中开掘出神圣的、超越的向度,使之杜绝肉身主义而迎向重生。

《当代艺术的人文批评》一书的主体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有6篇文章,编排的内在逻辑为展现什么是人文批评。在此部分,著者首先痛陈当代艺术的几种危机,其次论及以社会学为代表的当代艺术的五种路径以及人文批评的个体、社会、历史三种价值指向。再次,在论及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时,著者重在拓展批评实践中人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不同于既往批评,著者却显著地拓展了世界的定义,不再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而是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人跟世界存有人言、人时、人我、人物、人人、人史、人神等七种关系,而人神关系显然是此世界图景逻辑的重中之重。顺此推理,如果人文艺术批评缺少了宗教向度,显然其理论就缺乏了某种厚重感,这显然就成了著者极力推崇的精神价值取向。由此,当人文批评面对诸种事件美学时,十架受难事件也就顺理成章地兼具了最高的美学、哲学和宗教批评含义。

第二章收录有11篇文章,重在呈现当代中国艺术的种种现状。透过对艺术家张念代表作品的呈现,著作认为,任何不是基于个体生命情感和生存经验的艺术图式,其结果都是非艺术的,接着,问题就来了,围绕生活世界众多的艺术事件,什么应该是当代艺术中的知识人立场?论及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等角色,著者极力呼吁,处于“混现代”处境中的任何知识人,都只可基于自己的信仰生存且必须独立于权力而工作。就艺术传播人来说,要坚守当代艺术界的正义秩序,著者以《人文艺术》作为印证,展示了艺术家、批评家、出版人的精神操守,也就当代艺术中的批评家、策展人的职责和素质,提出了自己的期待,那就是在众声喧哗中,希望大家要坚守有思有想的艺术阵营底线。接着,著者以“未来总动员”、“改造历史”、“第二届今日文献展”为例,评析了当代艺术的主客观表达问题,当代艺术如何在追求所谓合法性上规避奴性问题。在此部分,引人侧目的当属《一个人的博物馆“神话”》,“生命学园”的学子在导师引领下深入田野的艺术考察活动,叫人不由得对当前建制性学校的教育目标设定和实现程度,多了几分何谓整全性人格教育的深度思考。

第三章由4篇访谈文章构成,它生动地记录了艺术家评论家之间的精神对话。相较于抽象、理性、深奥的理论性论文,这4篇叙事体性质的文章,让人读起来更为晓畅、明白和形象,不止如此,艺术评论家们的言谈举止和思想个性,不经意间跃然纸上,平添许多亲近感和生活气息。具体说来,查常平与岛子、夏可君、杨斌的对话,牵涉到艺术批评范式、民族主义、文化身份、强权、灵性、生死等问题,话语往来之间,闻之如露入心,共语如醍醐灌顶,让人感受到思想的冲击与魅力。另外,有关《人文艺术》10周年的座谈会,则展现了艺术评论家们为了操守和梦想,如何发挥日拱一卒的坚持不懈精神,读来令人由衷赞叹。至于《批评的伦理》一文,内中针砭现实气息浓郁,无外乎体现了以人文砥砺艺术、因艺术敞现人生的知识情怀。至于查常平与王林在2018年就“中国人的历史信仰与祖先崇拜”所展开的对话,虽略涉及艺术议题,不过主题更多是围绕历史与宗教的对话。由于双方审视和看待宗教的视角不同,具体体现为如何看待复活节与清明节之分歧,可惜谈话未能详尽展开,最终戛然而止,殊为遗憾。

第四章收录了过往《人文艺术》合共8期的“编者后记”文章,多为一些编后感言和理论总结。著者将这8篇文章一一陈列开来,名之为“理论溯源”,其意在展现艺术——形上——宗教的人文批评维度,他重在突出编者如何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最终才使得这一系列纯学术的艺术批评刊物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

总体说来,《当代艺术的人文批评》一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艺术批评亟需的人文向度,并对“人文”进行了内涵的扩展与丰富;其次,该书呼吁的是严肃的、严谨的艺术创作和有深度的、厚重的艺术批评,反对流俗和浅薄,更期待有超越性的宗教向度可以贯穿其中;再次,该书生动地向读者呈现了一批有操守、有情怀、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批评家群像,对于有志成为批评家的人来说,可读性极高。不过,该书在许多地方流露出来的宗教情怀和目标导向,还缺乏一种在社会层面如何达成共识的逻辑理论前设,当然,这跟通识教育、公民教育的整体大环境氛围阙如有关,虽无必要苛责著者,但其艰难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始终是横亘在前的一大难题。另外,该书收录的文章较多,由于时空跨度较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就理论衔接和逻辑过渡而言,未免存在断裂之感,有心读者就必须停顿下来以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若有简要文字指引或者注释说明,肯定更为周全一些。最后,就单纯论及当代艺术的人文批评主题而言,西方有哪些艺术作品呈现出了显著的人文价值关怀,西方当代艺术批评家们又是如何展现他们的人文批评向度的,遗憾的是,可能限于篇幅,该书并未涉及和阐述之,也未有对此等议题的指引和介绍,期待著者今后可以在其他地方补足。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