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2年第19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117
邱慧(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
《图像传声:明清天主教圣经插图版书》,叶农、吴青点校、整理,广州: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澳门:文化公所;2020年。16开本,503千字,黑白插图,前言8页,正文379页。
DOI: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212_(19).0013
美国当代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讨论到现代人对摄影的偏爱时认为,人们透过复制的影像世界来装饰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使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比它实际的样子更容易理解。当然,她谈论的是在现代主义生活方式下,每个人都对之(摄影)上瘾的审美消费主义。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再将目光拉回到前现代,在彼时古老的中华帝国晚期,泰西宣教士们来华之后,不但为当时中华帝国的子民舶来了“西洋镜”,让他们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新窗口,而且还本色化式地利用中国版画,生动地给他们诠释了何谓天主实义。如果我们结合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不难看到,现代人对图像着迷,结果是去柏拉图主义以迎合或复归“主体”,主体的焦虑和迷茫却更为沉重;泰西宣教士利用版画,其结果却是合柏拉图主义,使得“主体”迎向天主,再经天主而复建新的主体,新的主体似乎就此迎来了灵魂的充实和安宁。
同样是主体发出的看之审美行为,为何带来的果效迥然相异?若以时代演化的视角观之,是否前现代的所谓粗鄙,就不可以为现代自谓的精致,提供砥砺反思的磨刀石?为何文盲遍地且圣贤书难入寻常百姓家的封建帝国晚期,百姓却可以凭借简练写意的线条勾勒而入超越性境地之堂奥,相反,学润四海且以知识武装了头脑的现代人,在复杂精致的图像世界中,却日渐慵懒并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一言以蔽之,前现代语境下的主体建构,可并未深入万山圈子里,看似选项不多却简单洗练并转寰有余;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主体性建构,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看似选择颇多,结果却令人无从下手。两相差异,盖因一种超越性的宗教因素使之差异卓然。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如何构建视像审美视域下的简练且纯粹主体性,这关涉到一个灵魂载体在此世的精神旨归问题。由叶农、吴青点校和整理的《图像传声:明清天主教圣经插图版书》(下称《图像传声》),不但为学界复原、重塑明清天主教宣教士来华的传教活动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史料,而且为读者认识乃至评议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价值重构努力,给予了独特的关照视角。该书在点校、整理、结集和收录明清时期所刊印、出版的《圣经》故事版画有18种,按照这些版画刊印与出版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尽量采用原初版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加以校对。即使原初版画画面模糊,为尊重历史原貌,此次点校只求拓印清晰,不做任何修改,并采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点校,并在前辈学者方豪、朱维铮已有编录之基础上进行解题,从编撰之治学角度而言,可谓用心、细致、求实而又严谨,此种治学态度值得肯定和称道。
《图像传声》依从编年顺序,从明万历33年利玛窦编著《西字奇迹》始,到民国元年排印《玫瑰经图解》止,共有18章主题式图像收录呈现和文字解题。值得一提的是前言部分,为有助于读者明白天主教对版画宣教的利用情况,编者特意从中西、古今的角度再现了耶稣会士来华的特殊背景和宣教场景,有利于读者有一个鸟瞰式的了解和把握。纵览每一幅版画和所配解题文字,再结合对思高版圣经的理解,每一幅版画所再现的圣经故事,皆形象、亲切、晓畅,这绝非仅诵读诘屈聱牙的古老文字又或居高临下指令式宣讲可以比拟,《天主实义》以简练写意或曰更为接地气的亲民方式,既徜徉于庙堂,又流淌于贩夫走卒之间,不难想象在那一特殊时段福传的盛景。我们也不难推断,华夏灵魂的一部分灵魂,是如何通过版画而实现了与天主同声相应和同气相求,他们的精神经过版画的“洗礼”,得以从另外一个超越性角度审视他们的日常,从而走出柏拉图笔下所描述的那个“洞穴”。
论及基督宗教在华的图像化研究,可谓任重道远。学界大多着眼于其文字记载为主体的传播研究,鲜少有人潜心于图像的研究。[1] 就《图像传声》而言,在明清耶稣会士来华的那个特殊时代,画家们就地取材,以简驭繁,将圣书的大道真言以浅显而又别致的手法表达在中国人面前,若无特殊的宗教情怀使然,它断不会成为一段历史上的艺术传奇。严格地讲,它只是一部史料汇编,而对其进行义理、辞章的阐释,还亟待有心人做开垦之工。
[1] 华东师范大学的褚潇白曾以符号人类学为方法论,专注于研究明清基督教与反基督教的绘画研究。参褚潇白:《圣像的修辞:耶稣基督形象的呈现形态及其人类学意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