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知人论世,向死论生——《人过留痕》书评

CCSnet
CCSnet
管理员
1959
文章
0
粉丝
研究文章评论1阅读模式

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2年第19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118

杨林(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叶农、邵建:《人过留痕:法国耶稣会档案馆藏、上海耶稣会修士墓墓碑拓片》,广州: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澳门:澳门基金会;上海: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2020年8月。16开本,176千字,黑白图片,定价:180澳元。

DOI: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212_(19).0014

 

无史料、不历史,这已然成为今天史学界的一个研究共识。具体说来,无论是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还是考古史料,它们都印证了一个简单事实:史料是钩沉、耙梳和评议历史的基本材料,否则,历史研究就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就今天中国基督宗教之历史研究而言,结合传教士遗留和珍藏的历史文献和中国各地地方史志进行研究,以尽量还原、重塑、反思和批评那一段特殊历史,已然成为今天中国基督宗教历史研究的常态。综合已有之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几乎全然聚焦于传教士及其追随者们的“活”人事迹,鲜有着墨于他们离世绝俗的“死”之书写。[1] 毋庸讳言,基督宗教本身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宗教,死亡这个主题在其思想形态的表述中占据极大的比重,不谈论死亡确乎难以想象。不过,念及历史处境的复杂和艰难,传教士及其在中国的教会团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对死亡的议题确乎成色不重,但并不意味着刻意忽略,而墓园之碑文,真正为他们书写和看待死亡,提供了一个直抒胸臆的空间和舞台。由此,收集和整理中国基督宗教历史上的碑文拓片,从微观史或个体史的角度切入,对不为人知的传教士个体或者群体的生命观和死亡观进行再现和重构,以待方家研究和评议他们的神学和思想世界,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暨南大学学者叶农和上海社科院学者邵建点校整理的史料汇编《人过留痕:法国耶稣会档案馆藏、上海耶稣会修士墓墓碑拓片》(下称《人过留痕》),正好填补了中国基督宗教研究有关死亡的思想议题之史料空白,丰富了在华耶稣会士的历史和思想意义研究。

《人过留痕》目录5页,正文173页,做到了一页一拓片一故去耶稣会士之人物生平简介。该书所汇编的材料,由巴黎的法国耶稣会档案馆提供,拓片影印质量高清。坐落于巴黎的法国耶稣会档案馆,将其收藏的至晚明以降整个上海县南门耶稣会士所葬之墓园的墓碑碑文拓片尽数予以提供,共计170张。具体说来,在《人过留痕》这本资料汇编中,《徐文定公辩学章疏》拓片1张,墓碑拓片169张。《人过留痕》将这170张墓碑拓片的文字全然进行中文繁体文字还原,其功为再现往昔耶稣会士之生平以备教界凭吊怀念,其利在方便学人研究,材料可谓唾手可得。

《人过留痕》所整理的这些碑文拓片,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为当今学界的中国天主教学术研究、在华耶稣会士研究以及澳门研究,提供了极为翔实而又丰富的史料。因为这批拓片的原样收藏于法国巴黎,而在整个大中华圈内并未见其踪迹,因此可谓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而整理者和点校者能够一睹芳容并予以出版,可见其出版的艰难程度和良苦用心;其次,鉴于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它绝对是对当前现有天主教研究动态的有力补充;再次,《人过留痕》由中山大学梅谦立教授撰写了一篇序言,其中以表格形式详细罗列并对照了西来传教士的中文和西文名称,对个体历史人物的尊重,不仅为有心人进行个体史或者微观史提供了切入的角度,而且一种人文主义式的情怀也自然地溢然纸上,读者也自然地可体会到“人过留痕”潜藏深义;其次,《人过留痕》对学人考察近代上海传教士的历史脚踪,评议天主教修会之间的互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史学意义;最后,《人过留痕》对学人认知和评议澳门在传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多元视角。

《人过留痕》虽然主体成色是一部史学资料汇编,但是,它也并不仅仅只停留在材料的整理和提供上,相反,它尽可能地将观点、材料和方法进行整合,使读者和学人尽可能地对历史上这批“已然睡了”的耶稣会士有一个全貌的了解。比如说,针对耶稣会会宪如何定义“Procurator”一词,以及天主教内与中国官方对其译名的差异和多元化理解等问题,金国平研究员对之进行了追本溯源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诠释,《人过留痕》将其收录其中,这其中所体现出的宗教和神学视角下的解读,自然地凸显了一种建基于历史材料基础上的宗教思想方法和观点诠释,它自然是对这部史料意义的提升和丰富。

当然,《人过留痕》在体例编撰上下点功夫,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如果可以从来华耶稣会会士的国别角度切入,将所有墓碑拓片进行归类汇总建立章节,具体说来,由法国来华的耶稣会士归为一章,葡萄牙来华者为另一章,比利时来华者为又一章,可能更为纲举目张。不过,鉴于法国修士体量为最,若此体例未免尾大不掉,顾此失彼,难以均衡,不过瑕不掩瑜。总体说来,《人过留痕》乃今天中国基督宗教史学研究上质量上乘的一部史学材料汇编,值得从事思想史和神学教义研究的学人去引申、铺陈和演绎发挥。

[1] 从中国传统而言,评议死者本就是一项极其挑战的思想任务,因其复杂多变的历史处境和思想形态的变迁使然,盖棺之后未必可以定论,更遑论客观和公允,因此,宁愿不触碰或者意兴阑珊倒成其为思想界之常态。论及中国基督宗教历史的研究领域,对待思想进行探讨的倒真的存在例外,香港学者邢福增近年对香港基督教坟场的史料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并有评议,参邢福增:《此世与他世之间:香港基督教坟场的历史与文化》,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2年。另外,针对囿于人死如灯灭的中国传统,大陆也有学者深感华人基督教教界和学术圈对死亡的忌讳和规避现象,以挑战的眼光选择从初期基督教的墓葬着手,将罗马基督教会对待死亡的文化理念进行了呈现,参吴功青、徐诗凌:《等待复活:早期欧洲墓葬概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