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伊霖:社科评鉴学视域下的耶稣运动研究——《从基督到基督教:耶稣运动的发生、发展和转型》述评

CCSnet
CCSnet
管理员
1959
文章
0
粉丝
研究文章评论1阅读模式

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2年第19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120

谢伊霖(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

王学晟:《从基督到基督教:耶稣运动的发生、发展和转型》,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中原大学基督教与华人文化社会研究中心,2016年版。平装,配黑白插图和表格,预言、目录及版本引用说明共18页,正文448页,定价:570元新台币。

DOI: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212_(19).0016

 

相较于历史神学和教义神学的迅猛发展和深厚历史积淀,华人学术世界的圣经神学发展,似乎还亟需扶植和加强。有意思的是,至少,从纸面宣传文字而言,华人教界和学界似乎言必称圣经,甚至慷慨激昂之,标举任何诠释都不可触碰和动摇圣经底线,可是,毋庸讳言,这样慷慨激昂的姿态,大多是一种躺在标语上睡大觉的姿态。事实上,真正愿意花时间躬耕了解和深度认识圣经神学的,愿意坐冷板凳投身其中进行研究的,却应者寥寥。放眼华人学术界,港台学者已然开始打破了这种樊篱,走在了该学科研究的前列,并能适度与国际学术界产生互动,这一点值得研究者们留意。

台湾中原大学圣经神学研究学者王学晟博士,在2016年出版了《从基督到基督教:耶稣运动的发生、发展和转型》的学术之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人学术界的圣经神学研究。从学术谱系角度而言,该本专著是对德国圣经学者戴歌德(Gerd Theissen)耶稣运动之巡回灵恩布道研究的推进。另外,从学术研究方法论角度而言,著者立足于社会科学批判(Social Scientific Criticism)方法论,还对国际学者郝斯利(Richard A. Horsley)所提出的耶稣运动是一种社会底层运动观点做出了回应。著者认为,此二位学者对耶稣运动的研究主要紧扣社会学经典理论,突出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结果使得阐释流向抽象的社会学词汇,忽略了阶级和民族矛盾缺乏一种历史的纵深维度和立体感。著者为拓展对这一范畴的学术研究,立足特洛尔奇(Ernst Troeltsch)的教派类型学和动力学,探讨教派运动所产生的张力,分析和探讨耶稣运动之群体与外部社会的张力。

该书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陈列耶稣运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以及明确提出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章考察耶稣运动的时代背景,宏观着眼于分析当时罗马和犹太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微观着眼于加利利乡村结构和犹太天启主义。第二章以社会学之资源动员理论为方法,从短缺理论角度指出哪些弱势群体成为了耶稣运动的群众基础。第三章分析耶稣运动的初期实践,探讨该运动所体现出的社会精神特质以及教派运动特点。第四章分析耶稣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分析教派运动的顶峰为何体现为耶稣之死。结论部分是对全书研究内容的总结,指出耶稣运动的线性发展和转型是怎样一个过程,同时阐明耶稣运动研究对理解对观福音的重要性。

该书是华人学者有意识接续国际圣经神学研究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之加以丰富和推进的显著体现。著者面对国际圣经学界研究翘楚,并未一味背书和做注,而是在尊重和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又敢于大胆指陈其弊和进行质疑,学术的独立性由此可以一览无余。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观点、材料、方法还是学术规范等角度来看,该书都是一本堪为学位论文典范的严谨学术之作,值得后来年轻学人效仿和参考。就影响而言,该书是典型的圣经神学学术研究之作,它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华人学术界圣经研究的边界,可能更多是一种对基要派释经的砥砺和警醒。还有,仅单就方法论而言,著者大胆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进圣经研究这种纯人文学科范畴,这种跨学科的联系和整合方式,值得我们后来者留意和借鉴。

当然,就耶稣运动或者历史的耶稣研究而言,它对中国基督宗教的历史和现状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启发和洞见,或者说中国基督宗教仅就宗派性而言,是否跟历史上的耶稣运动有何相似或者相异,中国基督宗教教派的差异性和释经推进,可以从该研究中获得怎样的推进,这个是著作今后可以进一步处理的问题,也是古文今释的一种人文精神担当。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