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敏华:图像、权力与身份:从视觉修辞角度重读《路加福音》二十章20–26节

CCSnet
CCSnet
管理员
1959
文章
0
粉丝
研究文章评论3字数 7422阅读24分44秒阅读模式

载《中国基督教研究》2022年第19期

网址:https://ccspub.cc/jrcc/article/view/108

经敏华(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摘要:圣经诠释学近期的“视觉转向”指出了图像本身及其与文字的相互作用所包含的修辞力量。这种视觉修辞角度对理解《路加福音》二十章20–26节中记载的有争议但影响深远的耶稣对“是否可以给凯撒纳税”问题的回答注入了新活力。本文从视觉修辞角度重读这段经文并得出结论:路加笔下的耶稣借助罗马银币图像的修辞力量对“是否可以给凯撒纳税”问题给出了开放性回答。这种回答让他的教导对最广泛的犹太群体保持吸引力,同时表达自己对罗马帝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和平但批判性接受的态度。

关键词:图像修辞、罗马帝国、钱币、凯撒纳税

DOI:http://dx.doi.org/10.29635/JRCC.202212_(19).0004

一、圣经诠释学的“视觉转向”

与圣经文本“平行”的资料对诠释圣经文本有着重要意义。除了广为人知的通过“平行”文本 (即文字资料)诠释圣经文本,圣经学界意识到非文字资料对诠释圣经文本的重要性已非鲜事。[1]但在传统的释经过程中,学者们通常把对与经文 “平行”的文字资料的诠释放置于优先地位,[2]而把对“平行”的非文字物质资料的诠释置于可有可无或是补充和从属地位。[3]在非文字资料之中,图像和“可视之物”本身所承载的修辞功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圣经学界的完全重视。[4]阅读图像被等同于无知,文化程度低下和欺骗。[5]

与此相反,圣经学界近期的“视觉转向”指出,不仅仅是文字,图像也是重要的交流载体,[6]并且图像是一种更为有效和普遍的交流载体。[7]强调图像对圣经诠释之重要意义的学者戴安娜·洛佩兹从三方面修正了传统的对图像的看法并指出了传统的理解非文字资料在圣经诠释中作用的局限性:1.她基于艺术史家基于芭芭拉·玛利亚·斯坦福观点正确地指出,熟练地“阅读”图像并不等同于无知,文化程度低下和欺骗, 未开化和属于社会下层。传统观点忽略了在古代社会中文本与图像实为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事实。[8]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图像包含着比文字能被更广泛的群体“阅读”的“语言”。借助形象思考对人类意识意义重大。[9]2.图像是一种交流方式,图像的意义在与观察者的关联中才能被完全表达。[10]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图像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图像并非只有单一,不变的意义。[11]3.图像与权力有密切关系。如艺术史家已经指出的,由人创造和设计的图像是表达地位和权力有效手段。[12]图像反映并建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13]无论是被制造还是被接受, 图像都深嵌于与权力的关系中。[14]

由圣经诠释的“视觉转向”带出的视觉修辞强调分析图像在论证复杂和有争议的议题时策略上的作用。[15]但需要指出是,视觉修辞并非要为圣经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论,而更多是在已有的诠释传统上从图像的角度提供一种新视角,帮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处理和诠释文字资料。

二、钱币图像和犹太身份

在《路加福音》二十章20–26节中,耶稣通过罗马银币的图像成功回应通过文士和祭司长派来奸细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凯撒纳税可以不可以”。这是利用图像修辞力量的一个经典案例。对这段讨论“是否能给凯撒纳税”的经文,学者们给出了不同解释:1.耶稣的回答包含了对当时犹太群体的奋锐党人的批评。奋锐党人以宗教热情和暴力仇视对待罗马人,以期建立或是说重建上帝的权力;2.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从耶稣的回答中看到了耶稣言语的煽动性。耶稣对罗马帝国采取敌对态度并且敌视犹太人中的卖国者;3.耶稣的回答是一种讽刺。耶稣借助这种讽刺拒绝加入与文士和祭司的对话,因为末世即将到来,所以对是否可以给凯撒纳税问题的讨论意义很小。4.耶稣的回答中包含着一种神学结构,即世俗政治权力和上帝权威的对立。[16]以往的研究并未对图像的修辞力量予以足够的重视,而本文认为从视觉修辞这一视角切入重读这段经文可以为我们理解耶稣这段教导注入新的活力。

在进入对经文的解读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与经文相关的从公元一世纪到二世纪在犹地亚所发行的各种钱币,及其图像的象征性力量与犹太人身份之间的关系。

在公元6–66年,犹地亚的罗马行政长官所发行的钱币上刻意避免人和动物图像。这沿袭了犹太哈斯摩尼亚(Hasmonaeans)和希律王朝(Herodians)时铸币的习惯。同时表明罗马统治者是完全注意犹太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充分尊重这种地方文化对于图像的敏感性。[17]

公元66–70年的第一次犹太战争铸造了大量钱币。虽然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犹太起义者也是有权使用罗马钱币的,包括罗马金币(aurei)。[18]他们却从战争始初便开始铸币,其中包括铜普塔(bronze perutot 约是一舍客勒的1/256,perutot在犹太律法中代表很多事情的最低法律价值),[19]一种舍克勒银币和小部分舍克勒。银币是由特别纯的银铸成。铸币上的刻字使用古希伯来文,而不是这个时代在耶路撒冷所发现铭文常用的语言:希腊文和亚兰文。这种古希伯来语对于一世纪的犹太人其实也是陌生的。钱币上的文字通常表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自由,拯救和政治实体的神圣性。这个政治实体被学者通常解读为是耶路撒冷,以色列或者锡安山。钱币上最为常见的图案是酒杯和一根结有三个石榴的树枝。此外棕榈树枝,柠檬和枣椰树也是比较常见的图案。[20]

起义者的铸币图像透露了他们对待罗马人的政治态度。起义者表达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表达他们站在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钱币上酒杯和石榴的图像让人难以捉摸。因为起义者铸币上的酒杯和石榴枝上的石榴的主题在早期犹太铸币上没有先例。在反抗者的铸币中常见的酒杯图案,在其他种类的犹太艺术中也并不流行。石榴图案也非常少见,虽然它偶尔也会出现在被雕琢的宝石上。[21]铜普塔的制造延续了自哈斯摩尼亚王朝以来的铸币习惯。银币在材料纯度和价值上类似推罗舍客勒(Tyrian shekels),是用非常纯的银铸成。这种舍客勒在过去的世纪中在耶路撒冷被使用。而罗马便士(denarius)却金属含量非常低。他们用格外纯的银铸银币表明他们希望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货币。钱币上的语言是古希伯来语,与哈斯摩尼亚王朝的铸币有类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在哈斯摩尼亚以往的铸币中偶尔也会使用亚兰语,当然希腊语也经常被运用。而在希律王朝和罗马行政长官的铸币上,所用文字是希腊语。铸币上的两个口号“自由”和“拯救”在早期犹太铸币上也几乎没有先例,而多数在早期犹太铸币上出现的主题在起义者的铸币上都没有出现。[22] 另外起义者铸币上所体现的政治实体也是全新的。在以往哈斯摩尼亚 (Hasmonaeans)和希律王朝(Herodians)的铸币上会突出统治者的名字, 他们被称为国王,分封王或祭司。而国家被称为“耶户”或者“耶户大”。而在起义者的铸币上没有列任何一位统治者的名字,政治实体则被称为耶路撒冷,以色列或者锡安。起义者的铸币图像清晰的表明,他们不仅仅希望铸造新的钱币,更希望通过铸币清晰表达他们所代表的政治团体的身份。起义者的铸币图像表明,他们不会明确宣称自己是哈斯摩尼亚王朝和希律王朝的权力继承者,与罗马帝国更是清晰地划清了界限。使用古希伯来语和称政权为“以色列”或者“锡安”让人回想遥远的过去。纯银币也代替了以往用于圣殿奉献的推罗银币。推罗银币因为他们金属纯度在过去被认为适合作为圣殿奉献的钱币,但是推罗银币上的图像和口号却彰显推罗城的神圣性和推罗本地神明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其实非常不适合作为圣殿奉献的钱币。[23]

而当犹太起义于公元70年因罗马人的镇压而失败后,无论是罗马帝国在犹地亚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是希律王朝的国王亚帕基二世都将罗马皇帝的图像铸造在犹地亚流通的钱币上。钱币上希腊文表达着罗马人对犹太人的胜利。唯一的共通之处是钱币上的棕榈树图像,这个图像代表着犹地亚。[24]

其后罗马皇帝哈德良抹去耶路撒冷的圣城地位并将耶路撒冷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   被认为是导致巴尔·科赫巴(Bar Kochba)起义的原因。巴尔·科赫巴起义的行政机构所发行的钱币图像体现了他们从身份上将自己与公元66–70年的犹太起义联系起来。他们的钱币上也有“自由”,“拯救”和“耶路撒冷”的口号,以及棕榈树和柠檬的图像。但不同于上一次起义,巴尔·科赫巴起义者们将领导者的名字刻在钱币上。从图像上看他们的钱币上还有很多建筑物图像。这些建筑物图像通常被学者确定为是已经被毁的耶路撒冷圣殿的理想形象。[25]

当巴尔·科赫巴起义在公元135年被镇压之后,在犹地亚流通的钱币上各种犹太的图像都被禁止,新的钱币完全是罗马式的。当然这一次罗马人却聪明地避免了在钱币文字上大肆宣扬自己的胜利。[26]

从对公元一世纪到二世纪在犹地亚发行的各种钱币图像的梳理可以看出,在钱币上铸造何种图像,是犹太人,尤其是激进犹太人,与罗马人表达自己身份和意识形态的“战场”,双方都深喑图像的广泛流传性和象征性力量,力图籍着铸币输出自己群体所代表的意识形态。

三、给凯撒纳税的问题:《路加福音》二十章20–26节

自从耶稣进入圣殿以后,他便遭到犹太宗教权威的敌视。而给凯撒进贡的问题作为被路加记载的第一个挑战耶稣的问题,表明了这个问题在当时处境中的重要性。[27] 为了唤起我们对经文的记忆,这里我引用和合本对这几节经文的翻译:

20于是窥探耶稣,打发奸细装作好人,要在他的话上得把柄,好将他交在巡抚的政权之下。21奸细就问耶稣说,夫子,我们晓得你所讲所传都是正道,也不取人的外貌,乃是诚诚实实传神的道。22我们纳税给该撒,可以不可以。23耶稣看出他们的诡诈,就对他们说,24拿一个银钱来给我看。这像和这号是谁的。他们说,是该撒的。25耶稣说,这样,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26他们当着百姓,在这话上得不着把柄。又希奇他的应对,就闭口无言了。

这个情景发生的地点是圣殿(路20:1)。不同于《马可福音》,在路加的记载中,派出奸细的人为文士和祭司长 (路 20:19)。[28]路加从道德上描述了奸细:他们装作正直的人(ὑποκρινομένους ἑαυτοὺς δικαίους εἶναι)。这种正直(δίκαιος)同时也包含忠于犹太律法的含义。[29]路加随即立刻透露出他们的背后的真实意图:为了抓住耶稣话语的把柄,好将耶稣交于巡抚的权力之下。路加对奸细行为方式和意图的表述,让读者从整个情景一开始便隐约感受到犹太律法和罗马帝国政治之间张力。

奸细与耶稣的对话以奸细对耶稣的恭维开场。《马可福音》中奸细对耶稣的恭维,路加只保留了后半部分 “乃是诚诚实实传神的道”。与马可记载的前半部分的恭维不同(更集中于对耶稣个人品格的描述:“我们知道你是诚实的。”),路加的记载则更着力于对耶稣教导的描述:我们知道你所说所教的都是正确的(οἴδαμεν ὅτι ὀρθῶς λέγεις καὶ διδάσκεις)。马可的表述“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被路加用七十士译本的语言“也不取人的外貌”替代。[30]路加的奸细在这里更着重将耶稣塑造成一位模范犹太律法教师的形象。[31]

紧接着恭维的是奸细尖锐涉及当时犹太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的提问:作为犹太人,给罗马皇帝纳税可以不可以(路 20:22)?ἔξεστιν(被允许…)在某种希伯来语语境下表示援引律法的权威。[32] 而这个问题在这里被提出,表明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犹太律法没有给出答案或者回答得模棱两可。[33] 由马可记载的奸细挑衅性地提问路加基本保留。[34] 但以下三点是例外:在ἔξεστιν之后,路加补充了ἡμᾶς (我们);“纳税”一词马可用的是κῆνσος,而路加用的是φόρος;另外马可重复性的提问 “我们该不该纳”很可能被路加看成多余而被删除。

κῆνσος一词更侧重强调直接的个人税。[35]犹地亚和撒玛利亚在希律王朝的国王亚基老被罢黜后(公元6年)成为了罗马行省,因此这里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向罗马帝国缴税。在亚帕基一世死后(公元44年),加利利也处于罗马的直接统治之下,这样这里的犹太人也必须直接向罗马帝国纳税。而在此之前犹太人并不需要向他们的征服者缴纳额外的税收。[36]在耶稣的时代,犹太人给罗马帝国所纳的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头税,另一种是农业税。人头税向所有犹地亚居民征收。但有人如果已经缴纳了农业税,那么他就不需要再缴纳人头税。在这样的税收体制下事实上每一个犹地亚居民都需要向罗马帝国缴税。因为那些无地可耕的人理论上能通过自己的身体为自己带来收入。[37]路加选择的词汇φόρος则更强调这是一种被占领的国家给占领国缴纳的税款,有时这个词也用于个人税。[38]所以相比κῆνσος而言,φόρος既指向了个人层面,同时也指向了国家层面。

罗马的征税在犹地亚立刻引起了犹太人的反抗。在这些反抗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奋锐党发起人加利利人犹大。他呼吁犹太人拒绝向罗马帝国纳税,并认为向罗马帝国缴税与上帝意志不能相容。[39]奋锐党也是唯一一个从始至终拒绝向罗马帝国缴税的犹太团体。[40]然而反抗越激烈,作为反抗的惩罚,被征收的赋税就越重。与此相对,在第一次犹太战争时,起义者们就销毁了税务清单并发行了自己的钱币。

从路加的描述可知,按照奸细的预想,耶稣应该对关于“是否给凯撒纳税”的提问给出否定的答案,即拒绝给凯撒纳税。因而耶稣以及其跟随者的立场类似于奋锐党人,在罗马人眼中会引发暴动,导致社会动乱,奸细可以籍此将耶稣交于罗马政权之下。

当耶稣看出奸细的诡诈之后,他作出了一个出乎他们意外的回答: 他没有直接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而是要求提问者拿一枚银钱给他看,并反问道,这银钱上面的像和号是谁的。

在当时有不同种类的钱币在市场上流通,犹地亚的居民在交易时使用的是推罗舍客勒。[41] 这里耶稣要求看的是罗马银币。原因在于,罗马银币是给罗马帝国纳税所用的钱币。[42] 这种银币属于罗马皇帝提比略(Tiberius)于 公元15年在里昂铸造的大量银币的第二系列。这种银币的正面是凯撒戴着月桂冠的半身像,上面镌刻的文字为“TI(BERIUS)CAESAR DIVI AUG (USTI)F(ILIUS)AUGUSTUS”;背面是坐在王座上的和平女神与橄榄枝和长权杖,上面的文字为 PONTIF (EX) MAXIM (US)。从图像上来说,这种银币自奥古斯都(屋大维)以来基本保持不变。提比略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的统治是奥古斯都统治的延续与巩固。罗马皇帝通常认为自己是神的儿子或是神。这种银币体现了凯撒权力和罗马帝国的和平理念。[43]如果有人用这种钱币来支付雇用妓女或者支付厕所的费用,就会当作宗教罪犯而被处决。[44]这种银币的不同寻常的象征力量使它不仅仅是一种钱币,同时也是罗马帝国和提比略统治意识形态的具象化。使用这种钱币的人通过他的交易行为肯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与其意识形态。

耶稣要求奸细拿出这样一枚象征罗马帝国统治与其意识形态的银币,并向奸细询问银币的图像,无疑将奸细为他所设的难题推回给了奸细自己:要求奸细拿出银币可以看作是耶稣自己身上并没有这种钱币的暗示,因而不能排除耶稣其实与这种银币及其所象征的罗马帝国意识形态保持着一定距离。若奸细直接拿出银币,无疑等于肯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和意识形态,并且这一行为将发生在犹太宗教最重要的地点,圣殿当中。这与奸细自己伪装的正直,尤其是源于忠于犹太律法的正直并不相符。而奸细若不想将自己公开置于与罗马政权对立的立场上,也不能直截了当地说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这种银币是什么样子。因为这会暗示他们其实根本没有给凯撒纳过税。但不同于马可的记载,路加的耶稣并没有等到银钱被拿出来就提问, 银钱上的像和号是谁的。根据马可的记载耶稣的对手拿出了银币。而路加中的奸细,在没有拿出银币的情况下,就能回答银币上的图像和号是凯撒的(路20:24),暗示他们其实使用过这种银钱,因而间接肯定了罗马帝国的意识形态,或者钱币上的图像已经如此广泛流传,以至于他们不需要看到就能清楚记得上面有凯撒的图像和号。

基于奸细的话,耶稣继续说道:“这样,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耶稣回答的前半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这种多重含义来源于ἀποδίδωμι。ἀποδίδωμι有两种意思:1.支付;2.将某物归还给某人。[45]根据第一种意思,耶稣是赞同给凯撒交税的,由此可见他并不赞成奋锐党人通过拒绝纳税和组织起义反抗罗马人的方式。[46] 而根据第二种意思,因为银币上的像和号是属于凯撒的,耶稣要求将属于凯撒的东西归还给凯撒,是一种物归原主,撇清关系的要求。如果说借助银币的图像,无论是奸细还是读者能对所谓凯撒之物有具体的想象的话,对于耶稣教导的后半部分 “神的物当归给/归还神”,他则没有给出具体的图像来帮助奸细和读者想象“神的物”具体指什么。这也符合犹太的宗教习惯。相比“凯撒之物”所指的具体性,耶稣赋予了他的听众对诠释“神之物”广泛的诠释空间。这种诠释空间也让“凯撒之物”和“神之物”两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了开放性。耶稣,或者说路加很可能非常清楚钱币上不同图像所包含的象征意义,身份指向和修辞力量。在与奸细的交锋中,路加笔下的耶稣巧妙借助罗马银币的视觉修辞力量跳出了对奸细所设问题回答的两难处境。这种视觉修辞的力量也同时表现在奸细反应上:他们理解了耶稣回答中视觉修辞的力量,知道他们的诡计无法实现,惊奇于耶稣的应对,然后沉默不语了。耶稣借助图像对“是否能给凯撒纳税”这个问题的开放性回答,使他和他的教导可能对最广泛的犹太群体(从激进到自由)有吸引力,他对罗马帝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保持一种和平但批判性接受的态度。

四、结论

研究罗马帝国和犹地亚关系史的史学家曾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段灾难性的历史只是罗马对犹地亚的态度和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变迁所致,还是或是至少部分是犹太人政治和文化自我呈现的产物? [47] 在这场罗马帝国与犹太人的政治的博弈中,无论是罗马帝国一方还是犹太人一方都充分意识到钱币图像对表达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都在铸币上通过图像输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识形态。对于文士和祭司长派来奸细提出的尖锐问题“是否可以给凯撒纳税”,路加笔下的耶稣也借助罗马银币图像的修辞力量,将难题抛回给提问者。耶稣借助图像修辞给出的开放性回答让他的教导对最广泛的犹太群体保持吸引力,同时表达自己对罗马帝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和平但批判性接受的态度。

参考书目

Adolf  Deissmann, St Paul: A Study in Soci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trans. Lionel R.M.Strachan; New York: Hodder and Stoughton, 1912).

Barbara Maria Stafford, Good Looking: Essays on the Virtues of Images (Cambridge: MIT Press, 1997).

Davina C. Lopez, “Looking for an Argument: On Visual Rhetoric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25 (2017).

Flavius Josephus, de bello Judaico,vol.1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959).

F. Bruce, Render to Caesar, in: Jesus and the Politics of his Day, eds. E. Bammel and C. F. D. Moul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51–253.

François Bovon, Das Evangelium nach Lukas IV: Lk 19,28–24,53, EKK 3/4 (Neukirchener-Vluyn/Düsseldorf: Neukirchener Verlag/Patmos Verlag, 2009).

Gaius Tranquillus Suetonius, Tiberius (London: Bristol Classical Press, 1995)

Gerd Theißen and Annette Merz, Der historische Jesus: Ein Lehrbuch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42011).

Howard Marshall, The Gospel of Luke: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Exeter:The Paternoster Press, 1978)

Martin Goodmann, Coinage and Identity: The Jewish Evidence, in: Coinage and Identity in the Roman Provinces, eds. Christopher Howgego, Volker Heuchert and Andrew Burnet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63–166.

Michael Bünker, „Gebt dem Kaiser, was des Kaisers ist“ – Aber: Was ist des Kaisers? in: Wer ist unser Gott? Beiträge zu einer Befreiungstheologie im Kontext der „ersten“ Welt, eds. Luise und Willy Schottroff (München: Chr. Kaiser Verlag, 1986)

Simeon R. Burke, “‘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of Caesar and to God the Things of God’: Recent Perspectives on a Puzzling Comannd (1945–Present)”, Currents in Biblical Research 16 (2018), 157–190.

 

Image, Power and Identity:A Rereading of Luke 20:20–26 from a Visual Rhetoric Perspective

JING Minhua (Shandong University)

AbstractThe recent “visual turn” in biblical studies emphasizes the rhetorical power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images and words i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This rhetorical perspective str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visual provides us a fresh understanding of Luke 20:20–26, especially of Jesus’s controversial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it lawful for us to pay tribute to Caesar or not” (Lc 20:22).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y evoking the rhetorical power of the image on a denarius, the Lucan Jesus gave this question an open answer. This kind of answer made his teaching attractive to the widest streams of Jewish comm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expressed his peaceful and yet critical attitude towards the politics and ideology of the Roman Empire.

Keywords: visual rhetoric, Roman Empire, coinage, tribute to Caesar

[1] 如德国学者阿道夫·戴斯曼 (Adolf Deissmann, 1866–1937)已经注意到非文字资料对诠释保罗的意义。参:Adolf Deissmann, St Paul: A Study in Soci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trans. Lionel R.M.Strachan; New York: Hodder and Stoughton, 1912)。

[2] Davina C. Lopez, “Looking for an Argument: On Visual Rhetoric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25 (2017), 277.

[3] Lopez, Argument, 283.

[4] Lopez, Argument, 283.

[5] 参: 艺术史家芭芭拉·玛利亚·斯坦福 (Barbara Maria Stafford)的反问: “In spite of their quantity and globalized presence, for many educated people pictures have become synonymous with ignorance, illiteracy, and deceit. Why?” Barbara Maria Stafford, Good Looking: Essays on the Virtues of Images (Cambridge: MIT Press, 1997), 110.

[6] Lopez, Argument, 277.

[7] Lopez, Argument, 277.

[8] Lopez, Argument, 283.

[9] Lopez, Argument, 278.

[10] Lopez, Argument, 284.

[11] Lopez, Argument, 284.

[12] Lopez, Argument, 277.

[13] Lopez, Argument, 290.

[14] Lopez, Argument, 290.

[15] Lopez, Argument, 278.

[16] 对于这段经文不同解释的总结参:François Bovon, Das Evangelium nach Lukas IV: Lk 19,28–24,53, EKK 3/4 (Neukirchener-Vluyn/Düsseldorf: Neukirchener Verlag/Patmos Verlag, 2009), 88; Simeon R. Burke, “‘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of Caesar and to God the Things of God’: Recent Perspectives on a Puzzling Comannd (1945–Present)”, Currents in Biblical Research 16 (2018), 157–190.

[17] 关于犹地亚行政长官发行钱币的介绍参:Martin Goodmann, Coinage and Identity: The Jewish Evidence, in: Coinage and Identity in the Roman Provinces, eds. Christopher Howgego, Volker Heuchert and Andrew Burnet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64。

[18] Josephus, De Bello Judaico 5.421, 550–552.

[19] 关于对铜普塔的理解,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梅华龙老师的帮助。

[20] Goodmann, Coinage, 164.

[21] Goodmann, Coinage, 164.

[22] 唯一的例外是棕榈树枝和棕榈树的主题。它出现于希律王朝分封王安提帕作分封王时的铸币和起义者的铸币中, 参: Goodmann, Coinage, 165。

[23] 关于第一次犹太起义发行钱币的介绍,参:Goodmann, Coinage, 165。

[24] 关于第一次犹太起义后罗马行政机构发现钱币的介绍,参:Goodmann, Coinage, 165。

[25] 关于巴尔·科赫巴起义所铸造钱币的简介,参:Goodmann, Coinage, 166。

[26] Goodmann, Coinage, 166.

[27] Bovon, Lukas IV, 87.

[28] 在《马可福音》中,派出奸细的是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 (可 12:13)。

[29] I. Howard Marshall, The Gospel of Luke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Exeter:The Paternoster Press, 1978), 734.

[30] Bovon, Lukas IV, 89.

[31] Bünker, Kaiser, 166.

[32] Bovon, Lukas IV, 95.

[33] Bovon, Lukas IV, 95.

[34] ἔξεστιν ἡμᾶς Καίσαρι φόρον δοῦναι ἢ οὔ; (路 20:22)。ἔξεστιν δοῦναι κῆνσον Καίσαρι ἢ οὔ; δῶμεν ἢ μὴ δῶμεν; (可 12:14)。

[35] Bovon, Lukas IV, 95.

[36] 参 F. F. Bruce, Render to Caesar, in: Jesus and the Politics of his Day, eds. E. Bammel and C. F. D. Moul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51–253; Gerd Theißen and Annette Merz, Der historische Jesus: Ein Lehrbuch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42011), 140.

[37] 对 κῆνσος 一词的解释及犹太人向罗马帝国缴税社会历史背景的介绍, 参:Michael Bünker, „Gebt dem Kaiser, was des Kaisers ist“ – Aber: Was ist des Kaisers? in: Wer ist unser Gott? Beiträge zu einer Befreiungstheologie im Kontext der ersten Welt, eds. Luise und Willy Schottroff (München: Chr. Kaiser Verlag, 1986), 157–159。

[38] Bovon, Lukas IV, 95.

[39]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甚至认为拒绝向凯撒纳税是导致直接导致了第一次犹太战争,参 Josephus, De Bello Judaico 2.117f。 关于奋锐党及加利利人犹大对罗马帝国纳税的态度参:Bünker, Kaiser, 159–160; Gerd Theißen and Annette Merz, Jesus, 140–141。

[40] 法利赛人虽然起初也反对向罗马帝国纳税,但很可能后来将向罗马帝国纳税看做是上帝对犹太人的惩罚而接受,参:Rudolf Pesch, Das Markusevangelium II, HThK II/2 (Freiburg/Basel/Wien: Herder, 1977), 226。

[41] Bovon, Lukas IV, 96.

[42] Bovon, Lukas IV, 96.

[43] 关于提比略银币的介绍,参: Bünker, Kaiser, 163。

[44] Sueton, Tiberius 58.

[45] Marshall, Luke, 736.

[46] Theißen und Merz, Jesus, 140.

[47] Goodmann, Coinage, 165.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